当前位置: 红麓网 > 学员动态

深学笃行 以基层治理新实践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学习体会

来源:红麓 时间:2025-11-04 12:00:3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作为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通篇贯穿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主线,深刻阐释了“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的治理逻辑,为我们做好乡镇工作、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我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结合乡镇治理实际反复思考,对“为什么要抓基层、怎样强基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晰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路径方向。

深学理论精髓:把握基层治理的“根”与“魂”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我深刻领悟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把握了基层治理的政治方向与价值立场。书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而乡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具体实践者。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乡镇工作不是简单的“行政事务”,而是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治任务”。

一方面,要筑牢“党建引领”的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乡镇治理千头万绪,必须把党组织建设摆在首位。过去我们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现在更要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党员干部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比如书中强调的“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对乡镇而言,就是要从致富能人、返乡创业者、复退军人中选拔政治过硬、群众认可的“领头雁”,同时建立后备干部培养机制,让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活力。

另一方面,要守住“人民至上”的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乡镇工作直面群众,无论是矛盾调解、民生服务,还是产业发展、环境整治,都要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我深刻体会到,“四下基层”不仅是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更是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过去我们有时存在“重部署、轻落实”的问题,今后要真正沉下去听民声、解民忧,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工作的“优先清单”,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细悟实践路径:找准乡镇工作的“破”与“立”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一文提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建设要求。这为乡镇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清晰路径,也让我对今后工作的“破局点”与“发力点”有了更明确的思考。

一是以“网格化”破“碎片化”,织密治理网络。书中强调“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乡镇地域广、人口散,治理力量容易分散,通过科学划分网格,把党员、村干部、志愿者等力量整合到网格中,既能及时发现矛盾,又能快速解决问题。比如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去是“运动式”推进,现在可通过网格压实责任,让每一片区域、每一户群众都有人管、有人问,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乡镇”。同时,要避免网格“有名无实”,建立激励机制,让网格力量真正“动起来”“实起来”。

二是以“精细化”破“粗放化”,提升服务质量。“精细化是衡量社会治理水平的标尺”,对乡镇而言,精细化服务就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针对“一老一幼”群体,不能搞“一刀切”的服务,要通过调查摸底,了解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儿童的教育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产业发展,要结合各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而不是盲目跟风。书中提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乡镇工作,只有立足实际、精准施策,才能让服务更对路、发展更可持续。

三是以“信息化”破“低效化”,赋能治理升级。“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乡镇来说,信息化不是“装样子”,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建立乡镇级智慧治理平台,整合社保、医保、民政等数据,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政策信息、收集群众意见,打通政策落地的“堵点”。同时,要避免“数字鸿沟”,针对老年人等群体,保留线下服务渠道,让信息化服务既高效又暖心。

笃行担当作为:锚定未来工作的“行”与“效”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作为乡镇党委书记,我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乡镇力量。

一是在“强党建”上持续发力,夯实执政根基。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首位,一方面加强政治建设,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加强组织建设,推动党组织向产业链、合作社、社会组织延伸,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党的工作无死角”。同时,建立党员干部下沉机制,让党员干部在矛盾调解、乡村振兴等一线担当作为,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

二是在“惠民生”上久久为功,增进群众福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一方面完善民生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另一方面健全矛盾化解机制,学习运用好“枫桥经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推进协商民主,凡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都要广泛征求意见,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实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三是在“促发展”上精准施策,推动乡村振兴。立足本乡实际,一方面发展特色产业,结合各村资源,发展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推进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时,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搞“先污染后治理”,让乡村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学习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我将以此次党校学习为新起点,持续深学细悟、笃行实干,把书中的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梳子铺乡发展的实际成效,以基层治理的新突破、新成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基层根基。

作者:张君军 【湖南省委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进修二班学员、永州市零陵区梳子铺乡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