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做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策性研究工作,更好发挥党校“为党献策”的独特价值,突出党校学员特点和优势,为推动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党校智慧和力量,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红麓融媒体中心特推出“策论三湘”栏目,长期面向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员征稿。
本期刊发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2025年秋季学期第一期省直机关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省委改革办督察处四级调研员易尚的文章《掌握“传家宝” 练就“基本功”——浅论新时代党员干部如何开展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论断,深刻揭示了调查研究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它绝非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贯穿我们党革命、建设与改革全过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精研并掌握调查研究这门“必修课”,是提升政治能力、理论素养和群众工作本领的关键所在,是应对风险挑战、精准施策发力、开创工作新局的必然要求。
深刻认识调查研究“生命线”地位
调查研究是认知世界的“源头活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纽带”,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其核心就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而抵达“实事”、求索“是”的唯一途径,就是向社会作调查。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所指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坐在办公室里想象的东西,拍脑袋决策的东西,往往与实际情况“隔着一座山”,必然导致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是党性不纯的表现。
二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深入群众、拜人民为师的过程。它要求我们“眼睛向下”,怀揣满腔热忱和甘当小学生的决心,走到田间地头、车间码头、市井巷陌,倾听民声、体察民情、汇聚民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弄清群众急难愁盼是什么,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从而将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是进行科学决策、破解复杂难题的关键前提。当前,我们面临形势的复杂性、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前所未有。毛泽东同志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没有周密调查的“怀胎”,就没有顺利解决问题的“分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唯有通过深入调研,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使决策建立在扎实的事实和数据基础之上。
准确把握科学调查研究“方法论”核心
掌握调查研究方法,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核心是掌握其内在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一是坚持群众观点,拜人民为师。立场决定方法。调查研究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要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中的精神,将群众视为“可敬爱的先生”,以“恭谨勤劳”的态度,“给他们当学生”。要乐于和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基层干部等各方面人士交朋友,让他们打消顾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切忌居高临下、走马观花,甚至搞“作秀式”调研。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调研不是漫无目的地行踪,必须有的放矢。调查研究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矛盾、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来展开。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长于分析问题。所得结论必须源于事实和数据,是就是,非就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坚决反对为迎合某种观点而歪曲事实。
三是坚持系统周密,深入细致。科学的方法是调研质量的保障。要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调研要深入,沉到底、钻进去;作风要实在,轻车简从,简化接待;观察要细致,明察秋毫,见微知著;信息要准确,全面客观,核实无误;成果要有效,能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做到典型调查与系统分析相结合。既要有“解剖麻雀”的深度,抓住几个点进行周密细致的典型调查;也要有“登高望远”的广度,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把握全局,避免以偏概全。要强化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熟练运用开调查会、个别访谈、实地察看等传统方法,也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要保证调查与研究相统一。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像陈云同志强调的那样,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思考与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内在规律,形成有见解、可操作的调研成果,决不能只调查不研究,让材料“睡大觉”。
在躬身实践中练就调查研究“硬功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掌握调查研究这个本领,必须在“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反复锤炼。
一是在“身入”上下苦功,做到脚沾泥土、扎根基层。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迈开双腿,走出院子,去那些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像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那样,“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要坚决反对“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形式主义调研。
二是在“心至”上下真功,做到用心用情、感同身受。“身入”更要“心至”。要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责任,虚心倾听、平等交流。既要听“顺耳话”,也要听“逆耳言”;既要看“门面窗口”,也要看“后院角落”;既要报喜,也要报忧。真正与群众坐在一起、想到一处,在感同身受中洞察民生冷暖,在换位思考中体悟民心所向。
三是在“术精”上下实功,做到方法得当、成果扎实。要学习掌握前文所述的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比如开调查会,就要像毛泽东同志总结的那样,精心选择真正有经验的人参加,提前准备调查纲目,自己口问手写,展开讨论,方能收到实效。调研结束后,要及时梳理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撰写出情况明、分析透、建议实的调研报告,并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部署、改进工作的具体行动。
四是在“常态”上下长功,做到持之以恒、形成习惯。调查研究非一日之功,不能搞“一阵风”。要将其作为一种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要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推动领导干部带头调研、经常调研,使之成为决策程序中的必经环节,在全党蔚然成风。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而实干的第一步就是调查研究。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作为。我们务必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真正掌握好这个“传家宝”和“基本功”,以扎实深入的调研之功,求改革发展的务实之效,从而更好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