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闪耀真理光芒、引领时代征程的权威著作。在省委党校热烈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我再次潜心捧读,于湘江之畔、岳麓山北重温殷殷嘱托,如明灯指引,深受启迪,对“新的文化使命”时代考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文鼎新:深悟“两个结合”的时代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第五卷系统阐释“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要求“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是对湖湘大地的殷切期望。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孕育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独特气质。作为文化大省,湖南理应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上走在前列。我们需深刻把握第五卷中关于“坚守文化领导权”“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等重要论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推动湖湘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实践,坚守“魂脉”和“根脉”,让文化新风新貌在三湘大地焕发新彩。
以文绘城:激发“创新创造”的实践活力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是前提,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第五卷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近年来,“文化”这一主题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之中。在常德河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常德武陵深耕文化地标,融合非遗与科技,以场景化、沉浸化、共创化形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人文武陵”内涵与外延日益丰盈。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模式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更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
常德丝弦表演现场。图片来源:红网时刻
以文兴业:夯实“文化赋能”的产业根基
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第五卷中,《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对文旅融合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一文指出“文化和科技相生相促”,这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提出的“文化+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命题一脉相承。湖南以答好“两道融合命题”为契机,担负起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为文化趟新路的时代使命,推动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从“简单叠加”迈向“深度耦合”,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突破3600亿元。马栏山下、穿紫河畔,山水联盟、文创高地,武陵文创产业园携手长沙马栏山,锚定“文化+科技”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以科技为炬,传承文化之火,打造湖南文化产业园区“金字招牌”。花花来了、德沃科技、和为通信等文科领航企业汇聚成势,初步构建起数据标注、音视频、数字文博等“1+5”产业体系,“武陵区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新机制,打造城市经济新引擎”做法获省政府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通报表扬。
以文聚力: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第五卷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近期如火如荼的“湘超”赛事中,地方戏曲、民族舞蹈、非遗技艺等群众文艺轮番登场,绿茵场化身为充满“烟火气”的湖湘文化展廊,正是“文体旅融合”扎根人民群众的生动注脚。受省委党校课程启发,湖南不仅要有“湘超”,更应立足“群众敢首创”,作出更多原创性、独创性贡献。三湘大地素以“敢为人先”著称,从脱贫攻坚孕育的“十八洞村”经验、湖湘工匠铸就的“大国制造”实践、“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丰碑,到“五张名片”厚植湖湘文化自信、“文科融合”探索文化产业新路、“广电制造”传播中华时代强音,湖湘人民的无穷智慧正是我们践行使命最深厚的底气。我们当始终牢记殷殷嘱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首创精神,深耕文化之笔,破局思维之钥,让文化建设真正回归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凝聚起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的磅礴力量,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湖南样本、交出湖南答卷。
凤凰球迷蜡染“战袍”助威湘超。图片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寻健【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一班学员,常德市武陵区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