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杜甫笔下的家书,承载着千年未改的深情。对家书的珍视,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而在党校人的笔下,家书不仅是亲情的呢喃,更成为家国情怀的载体——一封家书,半纸家训;一行墨迹,万里山河。
吴音莹:援藏教师的边疆家书——离家远了,离国近了
吴音莹的家书,记录了她援藏期间与家人的互动,展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在雪域高原的每一刻,她坚守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亲爱的家人们:
这周带山南市委党校中青班学员做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受震撼。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海拔3600多米的玉麦乡仅有桑杰曲巴和他的两个女儿卓嘎、央宗一户人家,几十年来,他们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3644平方公里的国土,把五星红旗挂遍了走过的每一条高原路。当我的双脚踩在玉麦乡的冻土上,耳畔呼啸的寒风与远处飘扬的五星红旗,那一刻我真正读懂了“家与国”的深意。(节选)
点评:从“一家守边”到“万人戍疆”,家国情怀在边疆冻土上生根发芽。当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疆界紧密相连,家风便升华为守护山河的赤子之心。
沈楠:党校母亲的牵挂与期许——以爱为舟,载梦远航
沈楠的家书,是一封写给时间的信。在乡镇工作的某一个深夜,她提笔诉说对儿子的愧疚与期许。正如她在信中所写:虽然妈妈不能时刻陪在你身边,但妈妈的心一直和你在一起,希望你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学会坚强。
亲爱的儿子:
见字如面!妈妈在乡镇工作虽忙,但每每看到路上背着书包的孩子,总会想到你——我的小太阳。
妈妈知道,你独自面对课业压力时难免委屈。但你要知道,妈妈选择这份工作,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希望你能理解妈妈的这份初心。你要记住:学习是走向未来的基石。妈妈在基层真切地看到,知识能让人用智慧点亮乡村,改变命运。希望青春期的你像小树般舒展枝叶,勇敢表达、大方交往,青春期的困惑不必独自消化,大胆说出来,家永远是你的避风港。
儿子,妈妈无法时刻陪你,但爱和牵挂从未远离,愿你像小太阳般成长,无论何时,妈妈都在你身后。(节选)
永远爱你的妈妈
2025年2月13日
点评:沈楠的故事,是党校挂职干部担当奉献的生动写照。他们用“舍小家”的遗憾,书写“为大家”的担当,诠释了党校人的精神传承——家风不仅是庭前训子,更是胸怀天下。
施芸:四姐妹的亲情纽带——以孝传家,共筑温馨
施芸作为家中的长姐,以一封深情的信件,回顾了父母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举四姐妹求学的难忘岁月,将成长记忆与孝道传承相串联。这封信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顾,更是对家风传承的深情呼唤。
亲爱的妹妹们:
新春的余温里,我们带着对家的眷恋与未来的希冀,各自踏上归途。回望故乡,父母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我们四姐妹的求学之路。那片浸润汗水的土地,是坚忍与爱最深的见证。夜深人静时,父母佝偻的身影总浮现眼前,心疼与自责在心头交织——我们是否成了他们的骄傲?是否用行动回应了那片土地上深沉的期盼?
作为长姐,我遗憾于陪伴太少;你们亦忙于生活,难常归家。但父母的爱从无怨言,他们始终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一通电话、一次归程、一桌粗茶淡饭,皆是孝心最朴素的表达。愿新年里,我们步履坚定,常能团聚;父母安康,姐妹同心。(节选)
长姐字
2025年2月8日
点评:孝道无边,细微之处显真情,平淡之中透至诚。它深深嵌在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里,在每一个平凡日子中熠熠生辉。
刘克艳:波纹饺子与魔法光波——小家连大国,赤诚写担当
刘克艳的家书充满着科技感的诗意:5岁的女儿将饺子捏成“雷达波纹”送给爸爸,从事雷达研究工作的丈夫在戈壁滩给孩子们捡拾七彩石,细节中蕴含的是这个家庭的特殊浪漫。
亲爱的宝贝们:
深夜雨声淅沥,妈妈刚准备合上电脑休息,却又忍不住点开了你们今年春节学包饺子的视频,你指着饺子上细密的褶皱,眼睛亮晶晶地说:“这是爸爸电脑里的雷达波纹,我要送给爸爸吃!”
再过三天,爸爸就出差回来啦,这次他从戈壁滩给你们捡了七彩石呢!到时我们全家再围坐包饺子好吗?姐姐教爸爸捏“波纹饺子”,妹妹继续发明“七彩饺子”,妈妈再把这些故事写进新的备忘录里。
此刻,窗外的雨丝仍在编织夜幕。宝贝们,安心地睡吧,你们知道的,爸爸妈妈会通过“魔法光波”发现藏在云端的思念。(节选)
守望你们的妈妈
2025年2月·星城春夜
点评: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有无数的家庭像刘克艳一家一样,让家国情怀在柴米油盐中生根发芽,用“小家”的温情支撑“大国”的星辰大海。
余佩:家风种子的萌芽——纸笔寄情,赓续美好
余佩的家书,是由五彩童趣的家风漫画和充满温情的手写文字勾勒而成的生活画卷,从“优良家风小故事绘本”到“致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家风的种子在传承中悄然萌芽……
亲爱的儿子:
我们一起回忆并记录下那些美好瞬间:家族成员间的深厚情谊、外公的辛劳身影、父亲的孝顺恭敬、阿姨的乐于助人……你用稚嫩的小手,一笔一划地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成为我们最珍贵的记忆。(节选)
点评:一个个平凡又动人的瞬间,串联起家风传承的清晰脉络。余佩一家通过漫画与书信的独特形式,记录了三代人言传身教的点滴,让家风传承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醇厚。
彭芯蕊:桃花针脚映初心——针线连山河,赤忱绣华年
一封穿越潇湘烟雨的家书,展开了外婆顶针背后的精神图景。岳麓山下,一群新时代青年们,正传承和弘扬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外婆:
展信安。长沙的桃花开得正好,清晨走过林荫道时,总让我想起小时候您别在我辫梢的花朵,想起那时伏在您膝头看您补衣裳、纳布鞋,顶针在阳光里泛着银光的场景。您对自己总是很节俭,总说“衣服嘛,补补就能穿”。当时只觉是家常絮语,直到我慢慢长大,读到红军战士用草木灰补的军装,焦裕禄同志补丁摞补丁的旧棉袄,雷锋同志手缝的布袜,才惊觉这飞针走线里织就的,是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艰苦奋斗精神。
夜已深了,岳麓山轮廓渐渐隐入暮色,窗外的雨声滴答,让我仿佛听见小时候的针线碰撞声穿越时空,与新时代青年的宣誓声交织成歌。(节选)
芯蕊
于岳麓山下
点评:从补丁衣裳到复兴之路,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图谱在寻常巷陌中不断续写。当艰苦朴素的精神融入新时代的奋斗基因,千万个家庭,正用无声的行动为丝线,编织着百年大党的精神霓裳。
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训诫,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行动哲学。社区工作者的走访笔记,是写给群众的“家书”;科研人员的实验数据,是写给未来的“家书”;戍边战士的巡逻足迹,是写给山河的“家书”……当千家万户的灯火汇聚成璀璨星河,便是“家国同构”最壮丽的时代答卷。
愿每一封家书,都能成为家族的精神信笺;愿每一种家风,都在时代长河中熠熠生辉。
注:应省直妇工委组织开展“家书家信传家风”征集活动要求,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妇委会于2025年2月面向全校组织专题征稿,红麓融媒体现将优秀作品进行集中节选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