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红麓评论》是红麓融媒体重点打造的理论评论栏目,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设置主题,直面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干群关心期盼。本期主题为“AI赋能”。今天刊发长沙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金庭碧的评论文《党校教师应善用AI之术坚守育人之道》,以飨读者。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教育生态,党校教育也面临深刻的格局重整。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锤炼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大熔炉”,其目标是统一思想、提高能力,其本质是价值观塑造、党性锤炼和思想淬火。面对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党校教师既要成为“技术赋能”的弄潮儿,更要当好“铸魂育人”的定盘星。
AI可以替代知识传授,但替代不了价值引领。当VR技术重现井冈山斗争场景时,是教师充满信仰力量的讲解让学员感受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伟力;当大数据分析脱贫攻坚案例时,是教师亲身经历的扶贫故事让学员体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当AI全面呈现党史人物生平简介时,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学员感受到历史温度和人物情感。这种将理论逻辑转化为情感认同的教学艺术,正是AI无法复制的“思想密码”。
AI可以提供海量信息,但创造不了智慧火花。在案例研讨中,教师一个犀利的追问可以点燃思维的火种;在情景模拟中,教师即兴点评常能引发深层次反思;在党史人物的生平评述中,教师讲述时的一个停顿、一个眼神,一个画面的代入感,能够引发学员的无尽深思。这种基于实践智慧的“教学相长”,恰似古希腊的“产婆术”,在对话中推动思想的碰撞,在互动中实现灵魂的交融。教学相长的灵性是冰冷算法永远无法计算的“变量”。
AI能够优化教学过程,但突破不了情感边界。当教师讲述焦裕禄治沙时眼含热泪,讨论改革攻坚时激情澎湃,讨论丑恶现象时满腔愤怒,这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温度,用感情塑造感情的教学方式,用格局影响格局的教育效果,构成了党性教育最打动人心的“情感方程式”。正如陶行知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这份教育者独有的情感传递,正是AI难以逾越的“马里亚纳海沟”。
AI能够带来极大便利,但回避不了AI幻觉风险。AI幻觉在运用AI的过程中经常遇见。党校教师在理论教学可设置三重校验机制,有效应对AI幻觉风险。用权威数据库锚定。使用RAG技术时,优先接入《习近平著作选读》《人民日报》等官方数据库,确保生成内容来源合规。用历史文件版本控制。提问时明确时间节点(如“基于2023年修订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避政策表述迭代引发的错误。用案例教学对比验证。生成典型案例后,需与中央党校出版社《经典案例汇编》进行交叉比对。
面对时代大考,党校教师需要锻造“三重境界”:一要成为运用新技术的“先锋队”,通过智能备课系统、虚拟仿真技术等提升教学效能,用AI技术赋能教学科研决策咨询等党校教师核心作用的发挥。二要当好理论创新的“排头兵”,在思想碰撞中保持理论清醒。作为党校学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引导者,如果不能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阐释和宣传中充分运用AI技术,党校老师就有可能脱离时代发展最前沿,落后于技术发展新趋势,最终被时代所淘汰。三要成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用信仰之光点亮学员的精神世界。党校要成为理论研究的高地、信仰之光的灯塔,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批信仰坚定、业务精湛,在Al时代无法被取代的党校教师。
在新赶考路上的党校教师,正在书写新的时代答卷。只要我们既善用AI的“术”,更坚守育人的“道”,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让党的旗帜在思想阵地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