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党校》报183期刊发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综合培训部主任王晔、四级调研员覃秦铃的文章《全流程提质师资培训需抓好“四个点”》,现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人才队伍建设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综合培训部秉持“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理念,聚焦“为教师赋能,促进知识迭代和能力提升”核心目标,在师资基本培训班次中推行全链条、全流程闭环管理,精准抓住重点环节,持续提升师资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选取“切入点”,需求调研谋划“早”。
需求调研能够为培训提供方向和重点,确保培训资源的高效配置,是抓好师资培训的切入点。一是精心设计调查问卷。从剖析培训对象、了解培训需求两个方面入手,不仅针对培训主题、内容、方式等展开“问需”调研,还对培训对象参加师资培训的过往经历、教研咨能力现状及短板等进行“体检”摸底。问卷设计站在参训者的角度,实现了从过去“我以为”到现在“您认为”的转变。部门主办的所有培训班次,均实行“一班一卷”。二是牢牢抓住时间节点。打破以往入学后才发放调查问卷,只能为后续班次教学计划提供参考的常规做法,将问卷发放征集时间提前到开班前至少一周,确保需求调研结果能直接应用于当期班次教学计划的生成和完善。三是始终贯通培训全程。坚持全程沉浸式跟班管理,动态把握供需匹配的薄弱环节,将学员需求贯通培训全过程。深入课堂观察体验,与学员深入交流,及时关注学员需求变化并予以满足。2024年,校(院)主要领导两次走进师资培训班,主动询问需求,耐心倾听学员心声,及时回应关切。
畅通“链接点”,培训设计紧扣“需”。
发挥需求调研应有价值,打通调查问卷、需求清单、培训课程之间的“链接”。一是深入分析研判。对回收的问卷梳理汇总、系统研判,摸准需求盲点、内容漏点、改进重点,探寻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学员需求的最大公约数,精准描摹每个培训班次的学员“群像”。二是强化成果运用。充分尊重学员需求,及时将调研成果运用在教学计划中。例如,为呼应学员对教学方式创新的需求,邀请曾获得“江西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的教学团队,带来访谈式教学示范课和方法课。学员希望听到懂政策、做实务的领导干部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便邀请省委改革办、省生态环境厅的领导从政策制定、执行等维度进行宣讲。课程既有示范教学,也有教研咨方法辅导;既有传统讲授式,也有情景模拟式、体验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还引入了用AI赋能干部教育等前沿课程,确保了项目专题化、内容特色化、方式具体化,大幅提升学员需求与教学计划的链接度,推动精准适配。
聚焦“关键点”,学用结合瞄准“实”。
增强学员学思用贯通能力是开展培训的关键。一是专题研讨共成长。师资班学制较短,难以在短期内形成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成果。针对学员是有着共同目标、面临共同问题的“成长共同体”这一鲜明特点,搭建“练、研、训”等平台,突出实践实战实效,引导学员主动参与、互动交流,强化学用结合的内生动力。精心设置“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如何掌握理论教育的要求和方法,提升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党校如何助力全面提高湖南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等主题,通过小组讨论、学员论坛、体会撰写等形式,引导学员结合岗位和实践,讲经验、谈体会、议思路,有力促进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二是观点提炼聚共识。下班老师和班主任对学员观点汇总分类形成综合报告,将个体经验升华为团队共识,提炼出有学理性的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实践,总结出可操作性的对策,为党校教育培训提质增效集众智、谏诤言、献良策。
把握“落脚点”,质量控制突出“效”。
培训质效是培训工作的落脚点,是关系学员获得感的“最后一公里”。高度重视打通“末端”,做实做细培训的“后半篇文章”。一是过程监测。课堂上密切观察学员听课反应,课后落实所有课程“一课一评、课后即评、评完反馈”制度,召开课程质量反馈会,将学员意见建议提前反馈给授课老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动态调整、实时优化。结业前举办学员代表座谈会,对班次设置、课程设计、师资配备、班级管理等进行全面评估,作为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的重要参考。二是总结复盘。结业后,及时召开复盘总结会,综合运用过程监测结果、教学评估结果等,分别从培训组织实施情况、学员参训及效果反馈情况、小组研讨观点摘编、教学意见建议等方面撰写报告,形成资料汇编,全面梳理办班情况,吸收转化办班成果,探索提炼师资培训的特点和规律。三是回访调研。结业第二周,前往郴州、永州市委党校等开展师资培养培训专题调研,回访结业学员及其领导同事,深入了解结业后的收获、精神面貌等,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撰写调研报告。四是跟踪问效。培训有没有效,关键看学员的收获与运用。结业2个月后,设计调查问卷追踪学员收获,敢问效、真问效,与需求调研形成闭环和呼应,确保培训有始有终,让师资培训既“开花”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