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麓网 > 群团工作

通过“学”“悟”“行”提升教师力

来源:红麓 时间:2025-02-22 13:13:50

编者按:1月13日,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举行集中述学活动,校(院)外出培训、参加中心工作的同志分享体会感悟。今天摘登科技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廖寿丰的心得,以飨读者。

微信图片_20250221144159.jpg

科技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廖寿丰分享赴中央党校学习的感悟。彭团 摄

中央党校“履职能力提升”师资班的深造之旅,为我搭建了知识与智慧的桥梁,这段学习经历不仅深化了我对履职能力提升的认知,还给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原原本本地“学”

中央党校“履职能力提升”师资班课程有“7+1”种能力讲授式课程、3门“案例式”“模拟式教学”课程、2次研讨交流和2次学员论坛。3门“案例式”“模拟式教学”课程有以下特点:一是案例选择多元化且启发性强。中央党校的案例课中既有单一案例又有复合案例、既有具体案例又有抽象案例,这些案例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二是案例导入的程度深且吸引力强。比如《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案例课从“一大主题、六个月份、六场台风、五个环节”导入,即便没有提前阅读文本,也能对学员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三是注重及时点评与信息反馈。哪怕是在分享板上小小的一个标注动作,都是对学员分享信息的回应。中央党校那块分享板大约40cm×50cm,只够学员写5—6句话,约束学员文字数量,迫使学员文字要精炼,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做出回应、点评和控制时间。四是非常注重案例文本的质量及可阅读性。案例为单独文件,内容多但质量高,读起来不枯燥乏味。五是注重案例课后教师的经验交流。从各地老师的经验交流情况来看,案例课评分不高是普遍现象。在其他形式课程方面,市县党校除了那些没有实际参与教学的老师外,大部分老师利用自身和地方资源优势,开展现场教学、民族专题教学等,课程数量多的一年可达到170多场,而省级党校老师的课时普遍不多。

微信图片_20250221144203.png

廖寿丰所在学习小组参观中央党校校史馆。作者供图

举一反三地“悟”

在去北京之前,我就在知网上下载了225条与七种能力相关的核心论文题录,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对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主要从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两个方面画出图谱,并下载与研究基础相关的论文和图书,提前阅读。当拿到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祝灵君教授的讲稿时,我发现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好,讲稿提及的资料都在准备的研究基础图谱之中,80%以上的知识结构词汇都分布在讲稿中。这说明越优质的课程越是蕴含深厚的知识基础,而且这种知识基础是我这个非专业方向的人能识别出来的。当听到祝灵君教授的授课时,我意识到知识结构词汇是按照某种机理和联系构建出理论的。这种理论往往源于知识基础,而知识基础本身常常提出了一种新理念或新论断,围绕这些新理念和新论断的阐述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的地方实践,课程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

微信图片_20250221144206.png

勤勤恳恳地“行”

勤勤恳恳地行动,提升自己的教师力,主要是教学力、科研力、学习力。教学力表现为教学内容要有学术内涵,教师自身要为人师表,且要掌握好教学艺术。科研力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体现在发表论文、咨政、申请纵向课题等方面。学习力指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毅力。我1996年就分配到党校,工龄有29年但是教龄比较短,学术研究起步也比较晚。在2017年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在找准自身定位和研究方向后,我更想做一颗特殊的螺丝钉或U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探索价值。我自认为有较强的学习力,勤能补拙,只要锚定一个研究方向,一定会提高自己的教师力和科研力。

这次学习经历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滋养和实践经验,我将把学习成果应用到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我也期待在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能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