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麓网 > 群团工作

中央党校培训见闻:课程、理念与教学启示

来源:红麓 时间:2025-02-22 13:13:44

编者按:1月13日,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举行集中述学活动,校(院)外出培训、参加中心工作的同志分享体会感悟。今天摘登哲学教研部讲师黄自立的心得,以飨读者。

2024年9月1日至30日,受组织人事部调训,我回到母校中央党校,参加科学社会主义师资班培训学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安排在原国家行政学院校区进行,全程实行封闭式管理。回想这一个月,校园环境清幽,学习氛围浓厚;食宿安排周到,住宿区生活便利,自助餐菜品丰富、荤素精心搭配;服务配套周全,校内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免费开放使用;课程安排紧凑,每周上六天课,晚上也有讨论活动,这是一段充实而难忘的学习经历。

微信图片_20250221091952.jpg

哲学教研部讲师黄自立分享赴中央党校学习的感悟。彭团 摄

开课情况

全程开设了包括《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和党中央权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态势》《共产党宣言》导读等在内的21堂“专题课程”,我聆听了6场形势与政策报告会、5场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报告、1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讲座、1场“科技前沿”院士讲座、2场“当代世界”报告。此外,我还参加了校史馆参观、3次小组讨论、2次教学交流等其他活动。

校史印象

校史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所蕴含的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941年底,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彭真同志向毛主席请示中央党校的校训是什么,毛主席回答:“就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彭真同志根据这一指示,和中央党校领导人员研究制定了中央党校办校方针:一、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二、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三、把自己的言行当作客观事物来对待。

前面两点,我们往常谈得多,体会得多。第三点“把自己的言行当作客观事物来对待”,这是非常发人深思、值得领悟的观点。平常,我们会说“言之有物”“言必称物”。而这里表明,还要把言行本身当作物,以此强调实事求是与不尚空谈的统一。

微信图片_20250221092248.png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园雕塑

教学思考

(一)听课体会

课程设置合理

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都由教学经验最丰富的老师来讲授。课程设置从党中央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到世界社会主义局势,视野层层打开;同时,中间穿插了8堂原著导读课。整体授课下来,课程能够对党中央决策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完整呈现。

讲稿准备精心

每位老师都提供了1万字左右的讲稿,且每份讲稿结构清晰,语言流畅。PPT风格鲜明,简洁清晰。

课程评价多元

中央党校老师总体有比较扎实的学术功底,在备课环节严谨细致,同时老师在授课上有一定的自主度,能充分阐述个人研究成果、展现各自授课风格。其中不乏授课经验丰富、亮点突出,得到学员一致好评的优秀教师。而极少部分评价较低的课程,大多问题典型,比如内容太多导致拖堂、过于学术化等。课程评价众口难调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除了老师授课方式、课程主题本身的差异外,还受到学员自身因素的影响,学员的知识背景、工作经历、身份地域差异等都会对课程产生不同理解和听课诉求。

因此,中央党校老师在双向交流时分享的心得是:“我就是我。”他讲道,党校教员要有自身的主体性建构,找到授课的舒适区,找到自己的风格。以他的经验来看,找到这个舒适区,要在讲台上站十年才有感觉。

我听课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一般而言,表达能力强、气质好的老师,更容易获得学员认同。有的老师本身并不擅长表达,但当调整状态、做好表达功课的时候,也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还有的老师上课状态非常松弛乃至“慵懒”,这与湖南人积极奋进、坦率直言的性格特质截然不同。但是,老师这样不疾不徐、信手拈来、熟稔于心地讲授,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教学效果也很好。

微信图片_20250221092146.jpg

黄自立所在的学习小组成员合影

(二)教学反思

情感融入课堂

就我们省级党校多数课程而言,虽然知识性、学理性、逻辑性都是足够的,但这并非学员听课特别着意的地方。事实上,学员听课会比较累。如果课程不生动,学员比较容易走神。因此,老师讲课要聚焦,让观点鲜明化,尽可能讲全、讲准、讲深、讲透,不分散学员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要融入情感,主动去察觉学员的所思、所想、所需,解决学员的疑难问题、回应学员的理论需求。

理论结合现实

中央党校老师讲理论,普遍和实际紧密结合。有的结合国内实际,有的结合国际实际。尽管课讲得好与不好,在根本上是由老师的学术积累、授课经验和前期准备决定的。但是,有过政府部门任职经历的老师,整体思路气质更加开阔,对于讲课而言会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注重同行评价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作为同行去听课,有提升自身教学的听课需求,有更加注重专业水准的听课倾向,同时又更容易听出老师在课题研究上投入时间的多少。这是区别于其他班次学员的地方。我的体会是,一堂课要真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十年后、二十年后依然能被学员忆起,这堂课必然也是能够得到相当多同行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