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头一个“青”字,诠释了“青麓计划”的主体,着墨一个“麓”字,寄托着校(院)对青年成材成林、郁郁葱葱的殷切期望。四个多月的时光里,青麓学员们共学、共研、共进、共成长,在思维重塑、认知迭代的持续进阶中汲取知识养分、更新逻辑模型、收获成长果实。
成长,或许是一个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的自我认知追问,在反反复复的提问与回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故我”中层层蜕变成“新我”。在这终其一生的课题问答中,有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抢答题”,也有贯穿始终、长久应对的“必答题”。扎实答好“必答题”,如夯实九层台之累土,决定着我们是否能行稳致远,不坠青云之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在跋山涉水中顺势借力,消弭智识上的无明。
启迪智慧、增长学识是为清晰而深刻地认识自我、洞察世界、理解真理,从而实现精神和知识的全面成长,获取跨越艰难险阻的最强大武器。消除智识上的无明,必须学会顺势借力,多听多看多思多悟。青麓的多次学习和研讨,有讲授公文写作的“道”,有探讨第一性原理的“法”,有构建思维逻辑模型思考解决问题的“术”,还有AI赋能的“器”,让我感受到时代奔涌大潮浩荡气势的同时,也鲜明映衬出自身的才疏学浅。只有在先贤的理论典籍里领悟精髓,在前辈的宝贵经验中汲取养分,才能聚势汇成“送我上青云”之力,提升精神的境界,开拓知识的新界,拓展能力的边界。
作为党校青年教师,除了向外借力还要向内聚能。这学期我担任省直处干班跟班辅导老师,惊叹地发现知识渊博、视野宏阔、思想深邃、才高八斗的大有人在。我在格局站位、认知层次等方面明显底气不足,如何配得上“辅导”二字、担得起“老师”一职?尽管《师说》中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具备深厚的学识修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出色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党校教师的应有之义。苔藓在白天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潮湿之处尚且萌动绿意、展现青春光彩,作为青年教师,更应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觉悟,始终保持空杯心态、归零状态、求知姿态,广泛涉猎、勤学苦练,构建广博知识体系、练就过硬技能本领,切实帮助学员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
“白首壮志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
——在万千期待中强化精神内核,克服意志上的软弱。
网络流行语“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引起了很多网友共鸣。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从不缺乏获取真理的渠道、实现目标的方法、古人今人熟人生人的经验分享和规劝开导,但为什么还会踌躇彷徨、懈怠怯弱、徘徊不前?当代青年虽然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与老一辈相比,在和平安定、物资充沛“金钟罩”中成长的我们,总归娇纵任性、自行其是许多,加之年龄阅历和修行的局限,在面对复杂环境和激烈竞争时,难免缺乏耐心和毅力,出现精神懈怠。怎么办?克服意志上的软弱或许应该到对我们有期待的环境中去。
这次跟班与学员交流时,一位年龄稍长的博导问我,为什么没有我的课。我解释一通后他表示理解并接着说:“你具备当好一个名师的基础条件,不要浪费,钻深钻透,稳打稳扎,希望下次听到你的好课。”鼓励叠加着期望,温暖的话语,比起直接的要求,更能扣动内驱力的扳机,让我瞬间觉得多耽搁一天都是内疚和辜负。
当然,对我们有期待的远远不止学员。国家期望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踔厉奋发,全省期冀青年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中挺膺担当,校(院)期许青年在推动新时代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激扬青春力量,家庭期盼青年在工作历练和生活磨砺中健康成长。将自己包裹在这方方面面、千千万万温暖又厚实的期待之下,方能拥有在纷繁芜杂事物干扰时稳住精神的核心力量,方能在奔赴山海困顿潦倒时咬牙坚持永动续航,方能聚浩然正气、集铿锵勇气“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