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株洲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坚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原则,强化横向合作力度,整合盘活系统内外教学资源、组织资源和行业资源,加快构建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常态化协作格局,实现更有质量和活力的培训。
“走出去”合作办学
株洲市委党校创新思路,充分挖掘本地及周边地区教育“富矿”,促进优质资源效益最大化。开展跨区域合作培训。先后与江西省萍乡市、井冈山市等签署湘赣边合作培训框架协议,辖区内近50%的县级党校也分别与江西省相关市县党校签订培训合作协议,统筹两地优质党性教育资源,推动将13个县市区50余处单点资源串珠成链,打造融合型干部教育培训精品路线。截至目前,已开展合作培训8期,培训400余人次。开展混合编班培训。与江西萍乡市委党校、长沙市委党校中青班学员混合编班联合培训,双方就各自资源、课程安排、教学管理、食宿保障等反复磋商,制定差异化、特色化培养方案。聚焦两地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特色亮点,灵活运用党性锻炼和现场教学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启发两地学员围绕湘赣边区域合作、长株潭一体化等战略提出可操作性“金点子”,把“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让学员不仅身入其中,更心入其中,最终行入其中。
高位推动合作办学
株洲市相关区委积极履行“办管建”党校主体责任,要求区委党校会同组织、教育、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摸底调查本地区可利用的办学资源,产生盘活潜在资源的效果。整合多方资源,提升党校承载力。芦淞区党委、党校主要负责同志与辖区内一家资产空置率较高的企业反复沟通协调,达成合作办学意见。党校错峰使用该企业的多媒体阶梯教室、报告厅以及讨论室,有效提高了闲置资产利用率。天元区将党校设于区老干部服务中心,共享优质环境资源和停车场,并专门改造升级服务中心教室用于党校办学;与株洲动力谷发展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与高科集团、辖区内中小学合作,利用其会议室、体育场等开展拓展训练等活动;与周边宾馆签订合作协议,满足基本培训相对封闭管理要求;利用区域内各类基层示范点、优质国企等资源,推行“党校+企校”“党校+夜校”等新模式,形成办党校合力。盘活闲置资产,实现创新式发展。石峰区委党校创新理念,主动作为,将闲置的原株洲市十六中学主教学楼所有教室改造成适合党校举办基本培训班次的报告厅、多媒体教室、情景模拟室等。通过协调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调拨物资,引进清水塘社区学院入驻合署办公等方式完善办公设备。针对停车难问题,协调区物业平台公司将周边“闲置地”并入党校停车场。错峰借用区幼儿园、文旅体局所属的篮球场、羽毛球馆等场地,学员文体生活更加丰富。荷塘区委党校积极与国有企业对接,结合办学需求盘点闲置资产,通过阵地独立、资源共享的形式,在毗邻区图书馆、区文化馆的国投智立方建设了集图书馆、文化馆、健身房、书法室、舞蹈室、红色影音室、多媒体教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党校阵地。既有效解决党校场地紧张等“老大难”问题,又增加了“两馆”使用频率,为园区闲置资产增加人流,提升服务效能。
与高校和基地合作办学
株洲党校系统积极对接辖区教育培训机构,推动同题共答、同向共进。与辖区高校互嵌式办学。株洲市委党校主动与株洲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将其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分会场。训前党校对学院派出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训中全程进行管理,并会同组织、纪检部门开展学风督查;训后开展复盘总结,提升培训实效。主、分会场通过视频连线同步进行,共举办4期培训,培训1400余人次。特别是建立课程分享机制,将培训课程常态化用于学院教职工培训、在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扩大培训受益面。与辖区培训基地一体化办学。针对办学设施较为老化、难以满足基本培训要求的情况,炎陵县充分整合县域教育培训资源,将县委党校整体搬迁至酃峰红色文化培训基地。党校负责基本培训班次的需求调研、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学管理、师资培育等工作,基地负责学员食宿安排、文体活动等,开展合作办学9期,培训人数近900人次,实现融合式、抱团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