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参加“青麓计划”三期的学习,我初步掌握了“科学的思维逻辑模型”等系列思维工具;参与了关于重塑“教学、管理、学习、改革”能力的交流研讨;尝试运用“第一性原理”,分析图书馆信息情报服务的本质功能,重新审视现有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模式,探索更加高效、优质的解决方案。
这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使我在繁忙的事务性工作和固有的思维模式中,产生了一些深度思考,让我从图书馆的一隅奔赴校(院)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认知迭代。我开始理解校(院)的每一项工作都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相互联动、缺一不可。图书馆并非孤立的知识宝库,而是知识流通、思想碰撞的枢纽、窗口,要融入校(院)发展大局,开放办馆势在必行。
开放办馆是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核心要求。当前,开放办馆在空间层面已有诸多实践。所有楼道实现自由通行,公共区域无障碍全开放;一楼打造公共阅读空间,合理规划二楼借阅服务区与综合楼连通,二至七楼中厅设置“书法天地”“乒乓空间”等多样文体场景。馆舍空间得到优化利用的同时,也营造出更加开放、多元的氛围。
然而,持续深化开放办馆,不止于物理空间,更在于服务理念、情报信息服务职能的全方位革新。
推动服务理念更新迭代
传统服务以馆藏为中心——“有什么给什么”,如今应转向需求牵引——“要什么供什么”,从单纯的馆藏资源服务者进阶为专业的文献信息提供者,服务重心从基础借阅向多层次信息咨询迁移。更多馆员投身于信息收集与整合工作,担当起信息技术中介的角色,在信息服务全流程嵌入智力支持。
提高数字资源服务能级
数字资源服务既要保障其持续稳定访问,又要探索新技术在情报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像思维开发工具、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例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料整理和相关内容推荐等服务。
开展情报信息“接单服务”
我们可以尝试设立服务窗口或平台接收校(院)课题组、教研部、职能部室、教职工个人的信息需求订单。专业馆员依订单内容,通过整合文献、数据挖掘等方式加工情报信息产品,如最新学术动态、科研成果、相关案例分析等,从而为需求端提供精准及时的信息服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与校内外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我们将以开放创新之姿,提升服务效能,为党校教学、科研、咨询与学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为校(院)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