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麓网 > 党校报刊

王芝华:切实做好创新“马工程”大文章

来源:《湖南党校》报 时间:2024-10-08 08:37:18

编者按:为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走深走实,《湖南党校》报(第177期)“特别关注”栏目特刊登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部分教职工的心得体会。红麓公众号今天转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王芝华的心得体会《切实做好创新“马工程”大文章》,以飨读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是党中央立足新的文化使命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党中央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创新使命。

发挥党校优势,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整体性的研究阐释。

理论是塑造的结果,也是建构的过程。作为党的政治学校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五路大军”之一,党校必须充分彰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独特价值和优势。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以及在一些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等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整体性研究,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让世界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认识“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中国”“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就湖南省委党校而言,应充分发挥好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等主阵地和平台的作用,聚焦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沿及党的创新理论建设与发展,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体系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南实践等,切实做好研究阐释文章。

聚合党校资源,深化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宣传解读。

作为党的理论武装和宣传的重要阵地,党校务必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针对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唯心主义等错误思潮,以及歪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史国史的噪音杂音,党校教师应化笔为剑,充分利用党报党刊党媒,在理论斗争中拨云见日,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让真理越辩越明,绝不容许错误观点有传播之机。同时,党校教师不仅要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还要武装群众。要在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语言群众化、形式多样化、载体时代化上下功夫。要把抽象的理论、大部头的著作变成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信得过、传得开的道理,将理论术语转换成群众方言俗语和网言网语,力求通俗易懂、朴素直白,用百姓话讲万家事。要走到群众中去,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做好宣讲,确保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坚守育才初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党校务必立足新时代,把培育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重大时代课题,对标国家标准,立足党校特色,加强党校特色学科建设,科学布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入脑入心,致力于使广大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积极传播者、坚定践行者,让信仰的力量在青年中引发共情共鸣,激发起广大青年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