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麓网 > 工作观点

培育新文化 树立新作风

来源:《湖南党校》报 时间:2024-04-26 18:18:1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就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对于党校来说,要努力培育新文化、树立新作风。

第一,要培养和树立“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好作风。“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党校老师上讲台授课,是当先生,但要当好先生,得先做好学生。大家尊称我们为老师,但我们要谦虚谨慎,要有危机感,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探索研究经世致用的大学问,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讲出经世致用的大道。

第二,要培养和树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好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考察时指出,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策源地。实事求是是对湖湘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毛主席青年时期就注重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注重读“无字之书”。《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都是毛主席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校校训“实事求是”是毛主席亲笔题写,党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决贯彻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倡导这样的作风。

第三,要培养和树立融通古今、贯通中外,追求大本大源、守正创新的好作风。1936年毛主席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中说道:“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毛主席的求学经历和学习内容都告诉我们,融通古今、贯通中外方能成就伟业。这样一种作风是实的,而不是虚的。

第四,要培养和树立看长远、立大志,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好作风。毛主席当年以第一师范学生为主体,在岳麓山下蔡和森家中成立了新民学会,目的就是要改造中国和世界。学会成立后不久,毛主席等人即将毕业。针对毕业后何去何从问题,1918年6月,新民学会在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召开会议,确定了“国外发展”和“国内研究”并重的发展战略。当年那样的条件,一群先进青年聚集在一起,立志改造中国和世界,而且28年之后真干成了,100多年后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毛主席这种看长远、立大志,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第五,要培养和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好作风。毛主席在积极探求真理的同时非常注意体育锻炼。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文明其精神”,更要“野蛮其体魄”。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主席长期坚持“冷水浴”,经常开展风浴、雨浴、太阳浴、登山、露宿、远足等活动。他总结体育锻炼的心得和体会,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把国家盛衰与国民身体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来唤起民众强身健体的责任和意识。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同样必须拥有强健的体魄,方能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

第六,要培养和树立系统辩证的好作风。我们要注重从中医药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中医的治疗理念,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这些古典医籍都充满着浓厚的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很多治国理政的实践就来源于中医药的观点理念。比如,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2018年在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治好长江之病还是用老中医的办法,追根溯源、分类施策。”这些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提供了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