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党校(行政学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湖南省委党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互换式异地教学新模式,在与重庆市委党校的首次合作中取得显著成效,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深学细悟,把握“异地互鉴”的两重维度
把握践行初心使命的政治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要科学设置专业课程,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结构化研讨、学员论坛、经验交流、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员弥补知识缺陷、能力短板、经验弱项,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更好胜任领导工作。”互换式异地教学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生动践行。它突破了传统办学模式的局限,实现了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本次湖南省委党校与重庆市委党校的合作便是典范:湖南干部得以沉浸式学习重庆在产业转型、数字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重庆同仁亦可零距离感知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创新实践。这种场景置换与思维碰撞,使干部们在跨地域的实践比较中,对党的创新理论有了更立体的把握,切实提升了运用理论破解现实难题的实战能力。
把握赋能干部成长的现实维度。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对干部能力的时代呼唤,异地教学提供了一条“开阔视野、升级思维、增强本领”的现实路径。它让干部亲临发展一线,学其精粹、悟其要义:考察重庆的园区与项目,不仅是学习经验,更是对自身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校准;与同行精英的交流互动,则直接激发了创新思考,为工作提供了多元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有效破解了“本领恐慌”,全面锻造了堪当重任的关键能力,为干部赋能成长提供了最鲜活的课堂。

守正创新,厘清“互换教学”的三大导向
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坚持将“党校姓党”这一根本原则贯穿始终,要将党性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在重庆培训期间,湖南省委党校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引导学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例如,在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通过感悟革命先辈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党性洗礼,从灵魂深处筑牢了信仰之基,从而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如何以湖南发展之“问”,精准寻找重庆经验之“策”?湖南省委党校始终紧扣湖南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课题,靶向对接重庆在产业转型、数字治理等领域的成熟经验。坚持“一点一题、一研一策”,确保每个教学点都直指具体问题,每次研讨都聚焦破解方案。例如,围绕湖南产业升级的瓶颈,组织学员深入重庆先进园区,现场研学其规划招商与创新生态的打造之道,并随即开展专题研讨,引导学员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结构化研讨,将“他山之石”转化为破解自身难题的“本土良方”,切实提升了干部的战略谋划与破局能力。
坚持知行合一的培养路径。本次教学将“知行合一”作为核心理念,坚持以理论讲授启智,以现场体验促行,以反思研讨赋能,构建起“学思践悟”一体化的核心路径。教学伊始,由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为学员系统建构理论框架;随后组织深入现场教学点,在真实场景中获得情境化感知与体验;最后通过结构化研讨和反思总结,引导学员在思想碰撞中凝练共识、生成方案。这一“理论输入—实践验证—反思输出”的完整流程,有效推动了学习成果从“知”到“行”的深度转化与内在升华。
砺能笃行,培育“沉浸实践”的三项成果
理论根基在深学中再夯实。面对45名来自不同领域、需求各异的学员,教学团队在训前即通过问卷调查与分组访谈,精准绘制了清晰的“需求画像”,并据此构建起“共性基础课+专项模块课”的定制化教学体系,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靶向滴灌”的根本性转变。在具体实施中,规划领域的学员重点学习了重庆“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路径,通过剖析其产业政策动态调整、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等案例,深化了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逻辑的理解;基层治理的学员则深入社区治理示范点,现场研学“党建+网格”服务模式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从中汲取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本地化灵感;数字政务领域的学员通过专题授课与平台实操,亲身体验重庆“城市大脑”的运作流程,掌握了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以提升行政效能的关键方法论。这种“按需配菜、精准施教”的模式,确保了教学内容与学员的岗位职责和履职挑战深度契合。训后评估数据印证了这一模式的显著成效:超过90%的学员认为课程内容直击工作痛点。有产业领域的学员反馈,“重庆在产业链布局与政策协同方面的经验,为我们本地的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参照系”;基层治理领域的学员则表示,“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化治理实践,为我们破解长期存在的协同不畅、响应不快等机制性难题,打开了新的工作思路”。这充分证明,此次培训成功实现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预设目标,切实推动了学习成果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实践能力在转化中新提升。闭环管理的教学组织,系统推动了理论学习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转化”的实质性跃升。在实践认知层面,此次培训创新采用“党校教师解读开放理论+企业导师剖析实操流程”的双师模式,于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源发地和起始站——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内,将“以开放促发展”的宏观战略与具体的货物通关、多式联运及贸易数据深度融合,学员通过“聆听理论—观摩实景—追问关键”的递进式学习,清晰把握了通道经济驱动内陆产业升级的内在逻辑。在党性锤炼维度,红岩革命纪念馆则通过“实物展览+情景党课+主题研讨”的沉浸式设计,突破了传统课堂局限,引导学员在革命文物前结合自身岗位谈感悟、话担当,将红岩精神具象化为基层治理、改革攻坚中的行动自觉,使“初心使命”从价值理念转化为强大的内生动力。在理念践行领域,学员们通过实地考察数字重庆建设等现代化场景,对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与“协调”有了更直观地把握;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深度交流,进一步理解了“共享”发展的现实路径。这种“认知深化—信念内化—行动转化”的完整闭环,确保了学员的实践能力在对标先进、反思自身、谋划未来的过程中实现了全面提升。
创新活力在碰撞中竞迸发。跨区域深度交流为干部创新思维注入了丰沛的“源头活水”,有效激发了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湘渝协同发展”专题研讨中,学员们紧扣湖南省奋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中的现实问题,与重庆方面的专家干部展开深度对话,形成了一系列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思路成果。针对湖南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现实需求,学员们借鉴重庆“通道+产业+园区”的成熟经验,创新提出构建“湘渝新通道”的具体构想——以怀化国际陆港为核心枢纽,联动张家界等湘西北节点城市,打通“湖南—重庆—东盟”的国际物流通道,并配套建设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工区,推动湖南粮油、工程机械等优势产品借道出海。这一设想已转化为部分学员所在单位的重点调研课题导向,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性举措。与此同时,在数字治理领域的交流也催生了“数字湖南”建设的新路径。通过实地考察重庆“渝快办”平台的“一网通办”实践,学员们深入理解了其在数据共享、流程再造等方面的创新机制,进而提出分级推进湖南数字政务建设的系统方案:在省级层面推动“湘易办”与“渝快办”互联互通,实现高频服务“跨省通办”;在市州层面借鉴“智慧社区”经验,构建“党建+网格+数字”治理新模式;在县域层面聚焦乡村振兴,开发农产品溯源等特色应用。这些源于实践、成于思考的创新成果,充分彰显了异地教学在激发干部创新活力、催生务实工作举措方面的显著成效。
实践证明,湖南省委党校互换式异地教学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问题导向设计和知行合一培养,有效提升了干部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面向未来,我们应持续深化机制建设、拓展合作网络、优化成效评估,推动互换式教学走深走实、扩面提质,为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服务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
作者:谢景伟(湖南省委党校2025年秋季学期县处级干部进修三班学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