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麓网 > 校院要闻

《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新书分享会在湖南省委党校举行 解锁地域文脉与经济共生密码

来源:红麓 时间:2025-11-25 08:52:43

11月21日上午,第四届岳麓书会重点分会场活动——“文学何以地方,地方何以文学”《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新书分享会在湖南省委党校举行。

图片

活动现场

这部历经数年打磨的“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正式首发,不仅深度解码了百年中国文学的地域基因,更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地方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的实践参考,为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旅融合注入强劲思想动能。

本次活动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主办,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图书馆承办。

湖南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相关负责同志,湖南出版集团、中南传媒相关负责人出席启动仪式。知名作家、资深出版家龚曙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知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叶兆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风,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易彬等学者嘉宾出席活动,并围绕“文学何以地方,地方何以文学”展开深度对谈,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文旅融合的思想洗礼。

图片1.png

《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

一部地域文学图谱,解锁文旅 IP 核心密码

活动现场,领导嘉宾共同为《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揭幕。这套学术力作以区域文化为经、文学现象为纬,构建起一幅立体鲜活的百年中国文学“文化地理版图”,更暗藏着地方文旅产业差异化发展的核心密钥。

丛书第一辑聚焦五大特色文化区域,推出《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江南士风与江苏作家》《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五部专著。作品以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文学流派、作家群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秦地雄浑厚重、三晋质朴务实、巴蜀奇崛泼辣、江南灵秀清雅、黑土地苍凉刚健的文化特质,深刻阐释了地域文化如何作为 “看不见的基因”渗透于文学创作的精神内核与艺术表达,更揭示了文学与地域风光、民俗风情的深度绑定关系。

从《隋书・文学传》中“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地域文化分野,到鲁迅笔下的越中风物、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秘境、老舍笔下的京腔京韵,文学从来都是地域文旅最具感染力的“宣传册”。

这套丛书并非简单的文学梳理,而是通过多学科交叉视角,解码“文学 IP—文化内涵—地域资源”的转化逻辑,为地方挖掘特色文旅元素、避免同质化竞争提供了精准的学理支撑,成为激活地域文旅资源的“学术工具书”。

作为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的承继与创新,新版丛书既延续严谨学术传统,又融入新时代文旅融合视野,补充大量实证研究与前沿观点,成为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助力地方文旅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图片

龚曙光、郜元宝、王风、易彬四位专家围绕“文学何以地方,地方何以文学”展开深度对谈,从学术理论到实践落地,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文旅融合的思想风暴。

一场思想碰撞盛宴,共探文旅融合实践路径

新书揭幕后。龚曙光、郜元宝、王风、易彬四位专家围绕“文学何以地方,地方何以文学”展开深度对谈,从学术理论到实践落地,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文旅融合的思想风暴。

“一块土地的文化厚度,决定了其文旅的深度。”龚曙光以出版人兼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开篇,结合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点明丛书的实践价值,“文化滋养时代,时代更应反哺文化。对于地方建设者而言,丛书提供的不仅是文学研究成果,更是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文旅优势的思维方式——让文学中的故事、场景、精神,成为可体验、可感知、可消费的旅游产品,才能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丛书主编之一的郜元宝教授分享了编写历程,他强调,丛书的“野心”在于打破文学研究与现实应用的壁垒:“九十年代后中国渴望融入世界,如今我们更追求文化自信与产业自强。文学文化的‘润物细无声’在文旅领域尤为显著——一部《边城》让湘西凤凰成为文旅地标,一套‘山药蛋派’作品让三晋乡土风情深入人心。我们以地域为抓手扫描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为地方文旅产业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供精准坐标。”

王风教授以鲁迅与绍兴、老舍与北京、沈从文与湘西的经典案例为切入点,鞭辟入里地分析道:“在地文学是文旅的灵魂。百草园、三味书屋之所以长盛不衰,沱江吊脚楼之所以吸引万千游客,核心在于文学赋予了景观独特的精神内涵。丛书对雅俗文学、在地文学与侨寓文学的研究,能帮助地方找准文旅定位,让每个区域都能打造出不可复制的文旅名片。”

易彬教授结合自身求学经历分享阅读感受,特别指出:“百年变局下,地方文旅发展需要开放视野与本土坚守。地域文学研究永远是‘进行时’,就像文旅融合也需要不断创新。丛书揭示的文化基因是不变的,但转化方式可以多元——从文学主题研学、作家故居活化,到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场景打造,都能让地域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活力。”

互动环节中,党校学员结合地方治理与文旅工作实际,抛出“地域文学如何助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湘籍作家与湖湘文化的互动”等问题,专家们一一回应,现场问答热烈、火花四溅,彰显出学术成果对现实工作的直接指导意义。

图片

与会领导嘉宾为《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揭幕。

一份文化担当答卷,书写文旅赋能发展新篇

“出版人的使命在于传承文明、传播新知,更在于为时代发展提供思想支撑。” 湖南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的出版,不仅是以新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内在关联,更试图为地方文旅融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让本土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学术研究始终与时代同频,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治学之士,得预于潮流者”,这套丛书正是学术回应文旅融合潮流的生动实践。

省委党校相关负责人指出,丛书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视角,更诠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为我们从人文地理视角理解地方文旅资源打开了新窗口。”她强调,湖南省委党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引导学员把书中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文旅发展的实践举措,“更好发挥湖湘文化的独特作用,让文学中的岳麓风骨、洞庭情怀,成为湖南文旅的鲜明标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注入文化动能。”

作为第四届岳麓书会的重点活动,本次新书分享会是湖南推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社会风尚的重要举措,更是学术赋能文旅、文化服务发展的生动实践。《百年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的首发,不仅丰富了书会的学术内涵,更搭建起“学术研究—政策落地—产业发展”的沟通桥梁。

文学扎根土地,文旅激活文脉。这部丛书的出版,既是对百年中国文学地域脉络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新时代文旅融合路径的积极探索。当文学 IP 与地域风光、民俗风情深度相拥,地域文化将拥有更持久的传播力,文旅经济也将获得更深厚的文化内核。在文化强国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征程中,这部学术力作将为各地挖掘文化富矿、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实现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文脉永续的同时,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