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我怀揣对党校事业的向往推开了这扇大门。历经一年的教师岗与办公室行政岗双岗历练,在“育人”与“服务”的双向奔赴中,完成了身份、理念与实践的深刻转变。
身份之变:从“讲台新手”到“双岗多面手”
初入党校,我经历了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第一次转变。通过参与张家界市党校系统教师培训、观摩武陵山片区教学竞赛,我系统掌握了案例教学、互动设计等教学方式方法,尤其被优秀教师“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并存”的授课风格所触动。教学实践中,我以“三堂课”为抓手,通过“课题研究-案例采集-方案迭代”的闭环模式,逐步形成“问题导向、案例支撑、启发性强”的教学风格。例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中,我将慈利县非遗保护实践融入理论框架,最终形成学术论文《历史脉络、理论根基与实践路径: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研究》,实现教学相长的正向循环。
同步进行的行政岗历练,则推动我完成第二次身份转变。面对老干服务、妇联活动、保密管理等繁杂事务,我通过“任务分级-流程标准化-复盘优化”三步法,逐步构建起高效的工作体系。办公室工作历练,不仅锻炼了我抓大放小、把控关键的能力,也让我建立起难易分级、责任到人的问题解决模式,并熟练运用任务优先级排序工具提升工作效率。每一份文件处理、每一篇新闻稿撰写、每一笔工会慰问金发放,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都让我认识到扎实工作的重要性——唯有在小事上认真负责、端正态度,遇到大事才能敢于担当、扛得起来。
理念之变:从“理论高地”走向“实践热土”
在党校的工作和学习中,我的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理论修养是党校教师的立身之本,而将理论转化为学员听得懂、用得上的知识,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过去,我更多关注理论知识的积累,认为只要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就能做好各项工作。然而,教学实践让我意识到,理论知识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为例,我不仅深入研读理论著作,还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慈利县在相关方面的实践经验。我将这些实际案例融入教学,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也让学员更易理解和接受。最终,课程内容进一步转化为科研成果,形成论文《历史脉络、理论根基与实践路径: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研究——以湖南慈利县为例》。
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党校教师,学理论,不能“盲目学”,而要“带着问题学”,围绕实践中的困惑找理论依据,针对工作中的难题寻理论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科研的生命线,学术研究不能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必须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努力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实践之变:从“执行任务”到“创造价值”
在党校的实践历练中,我不仅实现了从学员到教育者的身份跃迁,更完成了从活动参与者到发展推动者的角色蜕变。两次担任科级干部进修班班主任的经历,成为我由机械执行流程向主动创造价值的转型见证。
面对学员背景的多元性与需求的差异性,我始终以“教育者”的站位履行职责:从学习签到的精准把控到生活细节的暖心关怀,在细微处彰显管理温度。首度履职时,面对班级管理的复杂课题,我如置身迷雾中的行者,在同事的点拨下才得以摸索前行,工作模式尚停留在被动执行层面。待到二次接棒,积累的经验已内化为专业素养,我不仅能独立策划破冰仪式激活团队凝聚力,更能带领学员赴中医院开展沉浸式学习,实现了从流程执行到价值创造的跨越。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更让我掌握了以倾听促理解、以协调聚合力的管理艺术,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与目标达成的双重突破。
回顾这一年的党校生活,我在不断的挑战和成长中实现了自我超越。我将继续秉承党校的优良传统,以“归零”的心态坚守初心,以“深耕”的姿态提升本领,以“赋能”的自觉服务大局。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方法、提升质量;在科研中深入探索、推动理论实践融合;在行政工作中注重细节、优化服务。我愿在这片沃土上持续耕耘,为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田胜男(慈利县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