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学习期间,我有幸聆听了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三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微笑执法的长沙交警刘辉、追求极致的“钢铁焊匠”艾爱国、潜心育人的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校长黄斌,用他们的奋斗故事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这场报告会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劳动的价值,更让我开始思考:作为高校共青团干部,该如何将这种精神传递给青年学子?
仰望:曾经以为劳模是“高不可攀”的精神图腾
坐在台下,我最初是以一种敬仰的心态聆听劳模们的讲述。全国劳模,这个称号在我心中曾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才能获得的殊荣。艾爱国攻克焊接技术难题的事迹让我联想到大国重器的缔造者,刘辉的“微笑执法”使我想起媒体宣传的模范典型,黄斌校长的教育改革更是让我联想到教育家的宏大叙事。我不禁自问:这样的高度,普通人如何企及?
这种距离感,恰恰反映了我们对劳模精神的某种误读,就是其神圣化、符号化,却忽略了它植根于每一个平凡岗位的本质。作为高校管理者,我忽然意识到,在日常教育引导中,我们是否也在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了一种“只有惊天动地才算成功”的片面价值观?
顿悟:非凡源于平凡的坚守与极致
当艾爱国向大家展示他那双布满焊痕的手,当刘辉讲述如何29年如一日守护在交通一线,当黄斌谈及自己坚持每天最早到校巡查校园时,我的认知被彻底刷新。劳模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的普通人。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共青团工作看似琐碎——思想引领、组织活动、服务青年,但每一场成功的主题教育、每一次精准的成长帮扶、每一份细致的调研报告,不正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生动实践吗?“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当工人要当到最好”“有温度的执法”“办有生命的教育”,这些理念与我们“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宗旨何其相似!劳模精神,原来就蕴藏在我们日复一日的踏实工作中。
践行:让劳模精神在青年心中扎根
作为高校共青团干部,我深感自己有责任成为劳模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面对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用更鲜活的方式让劳模精神落地生根:一是用身边榜样诠释劳模精神。可以邀请校园里的“学生劳模”,比如科研创新标兵、志愿服务先锋、基层就业典型分享经历,让学生明白“争创一流”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在他们身边就有很多像劳模刘辉一样的普通人。二是用实践平台锤炼奋斗品格。通过“挑战杯”“三下乡”等实践载体,引导青年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中体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真谛,像艾爱国那样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三是用价值引领升华劳动认知。要帮助青年打破“唯结果论”的迷思,理解黄斌校长“教育是慢艺术”的深意——真正的成长,在于日积月累的坚持,而非一时的光环。
走出报告厅,初夏的阳光洒在党校的林荫道上。我忽然明白,劳模精神之于高校育人,犹如阳光之于幼苗——它不应仅仅是悬挂高处的标语,而应切实化作滋养青年成长的养分。当我们自己成为“爱岗敬业”的践行者,当“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成为校园里的青春选择,劳模精神就真正实现了代际传承。这,或许就是本次党校学习带给我最深刻的启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