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进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两种“书”意义非凡,一种是承载着前人智慧结晶的“有字之书”,另一种则是蕴含着生活万象与实践真知的“无字之书”。当我有幸参加校(院)组织的集训学习,便如同开启了一场探索如何将“有字之书”读薄、把“无字之书”读厚的奇妙旅程。
在深学细悟中汲取精神力量
集训期间,我自觉按照教学安排,认真听讲,仔细领会,努力做到在学习思考中“想明白”、在集体研讨中“讲明白”,在日常工作中“干明白”。在参加安徽异地学习期间,三个场景让我深受触动:在奇瑞试验场,工程师用“五年磨一剑”的定力突破发动机核心技术,有力印证着“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深刻论断;在科大讯飞展厅,语音识别系统实时转写14种方言,生动诠释着“科技创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实践要求;在安徽名人馆,穿越历史烟云的安徽精神,充分彰显着改革创新基因的永恒价值。这些鲜活的“无字之书”与我们在理论学习中所接触的“有字之书”相互映照,让我真切领悟到,理论学习绝不是书斋里的“装饰品”,而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既要解其言,更要知其意、明其理。在面对组织人事工作中政策调整带来的变化时,应迅速分析形势,增长识变之智;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掌握应变之方;主动尝试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涵养求变之勇。
在躬身实践中厚植为民情怀
在集训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诸多关于乡村发展、民生保障的“有字之书”。在怀化红花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我们重走北斗溪段长征路,看到脚下崎岖的小道与振兴的乡村形成了时空交响:走地鸡、红薯粉等“溆品”纷纷闯出山门打开市场,民宿改造项目蓬勃发展,就读人数不多但办学标准不降的农村小学不让一个山里娃掉队……这些民生场景与发展故事,是一本更为生动、更加丰富的 “无字之书”。我们要将书本上关于乡村振兴、为民服务的知识转化为指导行动的准则,将“有字之书”读薄;同时,将在实践中看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点点滴滴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对“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的认知,在执行政策、开展服务时,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正践行把“无字之书”读厚的理念。
在知行合一中锤炼过硬本领
集训中的课程、书籍等“有字之书”,尤其是《高效工作法——思维导图》、多维视角实战教学等,给我提供了很多清晰的学习方法和成长路径,助力思维方式升级。而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业务情况,每一次与同事的交流、每一项任务的推进、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在阅读“无字之书”。我在组织人事工作中逐步建立起系统性思维:将工资福利管理置于干部激励体系全局考量,分类分块分条梳理工资调标、福利政策等业务,按照“规划——执行——反馈”方式开展各项工作,实现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应对的转变。“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未来工作中,我将纵向深耕专业领域,系统深入了解掌握国家关于工资福利的最新政策法规,打牢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根底;横向拓展综合能力,强化跨领域学习交流,向政策文本学规范,向实践案例学经验,向业务骨干学方法,通过阅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持续推动思维迭代与工作创新同频共振。
集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当然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读薄“有字之书”的专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以读厚“无字之书”的热情,积极投身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服务党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