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13日,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举行集中述学活动,校(院)外出培训、参加中心工作的同志分享体会感悟。今天摘登研究生部一级主任科员陈智勇的心得,以飨读者。
彭团 摄
去年4月和8月,我分别赴深圳、北京参加了教育部学位中心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组织的两次培训,两次培训分别以“学位论文质量监测”和“贯彻落实学位法”为主题。今天,主要结合学习向大家汇报两点思考。
第一个问题,校(院)为何要开展学位研究生教育。
一是中央有要求
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规定“党校(行政学院)的基本任务是:……以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国家批准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内开展学位研究生教育。”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党校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党校“为党育才”独特价值的内在要求。
二是发展有基础
回溯历史,就是“十年磨一剑终成功,二十年奋斗在前列”。1993年校(院)启动申硕工作,经多番争取,直到2003年,正式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形成的“5+1+3”硕士学位授权点体系(5个一级学科、1个未获得一级学科授权的二级学科、3个专业学位),也是几代党校人接续奋斗的结晶。
三是未来有机遇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智能发展,未来学科优化、学位点缩减、学位授予单位整合将是大趋势,个人认为有三类学科能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增强:其一,新质生产力驱动型学科群。其二,职业衔接型专业学位。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武器的重要来源,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同时,从近两轮学位点申报政策以及近期湖南出台的“两优”方案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少数没有被限制发展的学术学位点之一。党校的特色是“马”字号和“党”字号学科,行政学院的特色是重视实践实战能力的培养,这都是我们的优势和机遇。
四是现实有需要
学位研究生教育发挥着推动学科发展、涵养学术人才、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作用。第一,学位点建设是学科建设最有力的支撑。自80年我国建立学位制度以来,经40多年探索,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学位点牵引学科建设成为共识。第二,导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强校战略和名师工程的重要抓手。青年教师成为导师、当好导师的过程,也是经历成才必要的学术历练、教学锻炼和专业训练的过程。第三,研究生教育为党校教师提供了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第二个问题,如何实现校(院)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用共享思维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与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深度融合。近两年,校(院)委大抓学科建设,力推大课共享,要求研究生参加全校各项活动。在此基础上持续发力,最终实现目标一致、学科融合、资源共享、成果共用,活动共参。
另一方面,以目标导向进一步改革学位研究生教育。校(院)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培训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留了一道课后思考题:“用一句广告词凝练出学校的特色定位”。当前随着出生人口的递减,未来各学位授予单位必将陷入抢夺生源的市场化竞争,现在讨论生源问题是关注“好不好”的问题,以后还得考虑“有没有”的问题,没有生源就会被淘汰,要想生源好就要就业好,要想就业好,首先就得定位准,这便是背后的逻辑。按照“保持稳定,倍加珍惜,巩固提升,质效并进”的方针,确定12345的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思路。
确定一个目标(品牌定位):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湖南年轻干部的摇篮)。理由有三:一是党校有条件且擅长培养干部;二是成为干部意味着高质量就业;三是当前校(院)特色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合理化解释。
坚持两项原则:国家标准、党校特色。国家标准是底线工程,可保证道路不偏,避免犯“实用主义”错误,把党校变成了公考机构。党校特色是远景工程,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培养三种能力:政治素养、学术能力、实践能力。体现了“政治标准、国家标准、党校特色、专业水准”在研究生能力维度上的统一。
抓住四个重点:一是顶层设计。关键是弄清需求、掌握政策、找准机遇期。二是过程管理。今年重点是规范培养全过程管理,包括全面修订培养方案,进一步推进拓岗就业,建立选择分流机制,比如:让想考公的研究生参加青麓计划,让想考博的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三是导师队伍。当前主要是出台导师管理办法规范培训、遴选、续聘等环节,同时倒逼产出高质量成果。四是质量监督。通过出台学科建设考核管理办法,给学科带头人、骨干压担子。
实现五位一体(责任制):学科(科研部的规划责任)——学校(研究生部的监管责任)——学位点(归口管理教研部门的直接责任)——导师(第一责任)——学生(个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