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湖南党校》报(第179期)“特别关注”栏目刊登湖南省委党校第67期中青二班学员,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曾铃的文章《坚持“三个完善” 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红麓现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决定》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部分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求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以及完善学生实习实践机制。“三个完善”为湖南高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为培养既有扎实专业本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擦亮研究生青春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树立“让每名研究生都有出彩机会”的理念,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工作主线,围绕“文化铸魂,学术强基,服务发展,特色致远”的总体思路,筑牢研究生的信仰之基,涵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构建卓越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可以通过建设一批精品宣讲课,开展一系列专题理论宣讲,积极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让广大研究生砥砺“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还可以通过对接校内外的高端教育资源,举办学术前沿专题论坛(报告)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文化活动,引导和激励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从而将新时代研究生培养成为思想引领的先锋队、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在真刀真枪的科研任务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比如,为充分发挥高校在技术创新研究以及企业在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高校和企业双方可以整合彼此资源,建立包括创新研发实验室、生产车间实验室、研究生宿舍等软、硬件设施在内的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如此既能为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和实习提供有力保障,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素养,又能破解高校难以将最新科研创新成果产业化并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困境。此外,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也可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实施“校企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通过“项目-学科-高校-团队-导师-学生”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强化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结合,实现校企“双导师”制,让研究生既能得到校内导师的学术指导,还能获得企业导师实践经验的传授,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完善学生实习实践体制,培养研究生服务社会意识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指标。应积极引导广大研究生利用专业所学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要,以实际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让研究生走出实验室(工作室)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生产一线的“大课堂”,真正做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比如每年暑期,可以指导研究生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三下乡”专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广大研究生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特点和专业独特优势,投身企业生产、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基层一线,将科技创新的理论成果与乡村发展建设等生产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