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西校区教学楼五楼报告厅内,一场充满专业温度的“心灵盛宴”在此拉开帷幕。校(院)特邀湖南省脑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杨栋,为在校研究生带来“研究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调适”专题讲座。
多维解析:揭开神秘“心理面纱”
杨栋从“个体-社会-突发”三维视角出发,为大家搭建起理解心理健康的“认知框架”。他生动比喻:“我们的心理状态就像一座天平,生理基因是先天的砝码,职业压力、文化期待是社会施加的外力,而突发意外则可能成为压垮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后,他引入经典“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将复杂的精神卫生机制拆解为“遗传基因的底色、性格特质的纹路、社会环境的光影”,并对“生物病、心理病、社会病”的边界加以辨析——就像区分“感冒发烧”“情绪感冒”和“适应障碍”,让在场研究生清晰理解了心理问题的界定逻辑。
深入研究:瞄准聚焦“情绪共鸣”
针对研究生群体特质,杨栋精准盘点了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熬夜赶论文的学业焦虑、情感纠葛的恋爱烦恼、家人期待的家庭压力、毕业求职的社会竞争……每一个话题都精准“踩中”在场学子的情绪“痛点”。随后,他结合典型案例,详细解读了研究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内容高度贴合研究生日常,引发了强烈共鸣。
谈及压力与情绪的“攻防战”,杨栋认为:“适度压力是成长动力,负性压力是健康隐患”。他细数负性压力的“心理-生理-行为”预警信号——心理层面的焦虑紧张、自信缺失,生理层面的心率加快、疲惫头痛,行为层面的学习拖拉、人际疏离。
精准化解:使用有效“调适工具”
在备受期待的实践指导环节,杨栋更注重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方法,学会如何调节心理。他量身打造“三维压力管理系统”,把抽象的调适方法变成了“可操作手册”:问题指向的“解困法”——直面学业难题、拆解任务;疏导情感指向的“减压法”——通过运动、倾诉释放情绪;意义指向的“赋能法”——从科研价值中寻找动力。
“寻求帮助从来不是软弱,而是强者的‘智慧选择’。”他引导大家走出对“寻求帮助”的认知误区,并提醒大家,当情绪困扰超过2周、影响到日常生活或实验效率时,不妨主动“求救”于校内的心理咨询中心、亦师亦友的导师、暖心的辅导员,或是校外的专业心理热线,及时获取专业支持和帮助。
长远守护:稳固铺垫“心理基石”
讲座从理论认知入手,教大家看懂心理机制;用案例解析引路,帮大家识别自身状态;靠方法指导铺路,让大家学会主动应对,就像一次完整的“心理赋能之旅”。2024级学硕班研究生周雨晶直呼“干货满满”:“不仅摸清了自己的情绪规律,还学会了好几招解压技巧,下次情绪低落时有解决办法了!”
校(院)将持续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推出更多贴合研究生需求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帮助每一位研究生在成长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供稿:熊佳 2024级学硕班研究生
摄影:刘沛娆 2024级社工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