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麓网 > 工作动态

研修手记:在“人技协同”中探寻教育的温度与边界

来源:红麓 时间:2025-08-26 10:36:13

今年4月,在于泉州举办的“人工智能+教育”专题研修班上,作为参训教师的我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化了对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理解。此次研修的核心收获可凝练为“苦学、勤思、擅用”三个关键词,这也是我对“人工智能+教育”从“知”到“行”的思考沉淀。

eda44a14b77fef486b1099c4ecd532c.jpg

苦学奠基:突破认知壁垒,领悟教学真谛

尽管在参训期间面临身体不适等情况,身边也有人劝我放弃这次学习,但想到能力提升课程的备课难度,强烈的求知欲驱使我坚持全程投入。研修课程设计精良,专家讲座深入浅出。例如,清华大学马少平教授以“拼音输入法类比GPS导航”阐释状态空间搜索算法,用“淋浴器调温”解析神经网络反向传播(BP)原理,成功将抽象复杂的AI理论转化为具象易懂的教学案例。

这种教学法,令我深受启发:教学的本质从不是灌输,而是用生活的“锚点”和类比,帮学生撬动知识的“难点”。

勤思明辨:厘清人机边界,定位教师价值

面对人工智能展现出的强大能力,我曾陷入深思:大模型这么“能”,教师的“行”该往哪儿放?福建理工大学姜春茂教授的现场演示极具启发性:DeepSeek搜索响应速度比ChatGPT快 15%,ChatGPT多模态生成更细腻;LangChain能把大模型调用变成“任务流水线”,“学生成绩分析 Agent”能自动抓数据、绘图表,甚至给出“加强导数练习”的建议。这些案例生动展示了AI在自动化处理(如数据抓取、图表生成、练习建议)方面的效率优势。但它永远读不懂学生成绩波动背后的故事。

这让我明白:大模型的“能”是工具性能力,无法替代教师的“行”——即对学生情感状态、个体困境(如家庭变故影响学习状态)等深层人文关怀的理解与介入。教师的角色在于善用AI处理重复性工作,释放精力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人文性的核心教育活动,实现“高频用”与“智慧用”的结合。

擅用致远:恪守伦理向善,深化融合创新

“擅用”二字藏着技术与教育最本真的关系。“擅”包含两层意思:和善的“善”和擅长的“擅”。和善的“善”又有两层含义:一是“向善”,守住科技的伦理边界;二是“善于”,即“会用”;而“擅长”是在“会用”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大胆”用。

技术越“能”,越要守好“向善”的伦理线——大模型是工具,而“教什么”“怎么教”的价值判断,依然由教师把控。

此次研修班虽已落幕,但其激发的“苦学、勤思、擅用”探索精神,正成为我拥抱智能教育新浪潮的持续动力。我带着身体的“痛”而往,带着知识的“甜”而归;带着对大模型的“惑”而去,带着“人技协同”的“悟”而回。教学发展的根,永远在每一轮“苦”与“甜”感受里,在每一次“思”与“行”的碰撞里,在每一份“守”与“创”的坚持里。教育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点亮人”,而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正如一束更明亮的光,其终极价值在于赋能“人点亮人”这一教育的永恒本质,而非替代人的智慧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