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红麓融媒体中心开设“落实基本培训任务·校长谈”栏目,面向全省市县党校主要负责同志征集稿件,展示各级党校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实现互学互鉴、共同提升。
用好人工智能技术 高质量落实基本培训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在人工智能深度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当下,如何将这一战略性技术与党员干部基本培训任务有机融合,以技术赋能实现培训质效跃升,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以数据驱动为引擎,构建精准化资源配置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这为破解传统培训中“大水漫灌”的资源错配问题提供了关键抓手。我们可依托省委党校一体化信息平台,构建覆盖“学情采集-需求分析-资源匹配”的全链条智能系统。一方面,通过智能终端实时采集学员学习行为数据(如课程进度、习题正确率、讨论参与度等),结合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多元信息,运用机器学习算法精准刻画学员知识图谱,形成包含理论基础、能力短板、兴趣偏好的个性化学习画像;另一方面,基于学员画像动态分析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智能推荐适配的教学资源——对理论基础薄弱的学员推送结构化基础知识包与“一对一”辅导,对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欠缺的学员提供案例研讨与前沿理论延伸课程,对有拓展需求的学员定向推送跨学科融合课程。这种“数据-分析-推送”的闭环机制,不仅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无效损耗,更实现了“千人千面”的精准供给,显著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以场景重构为突破,打造沉浸式智能教学模式
传统培训模式受限于时空边界与单向灌输方式,难以满足新时代党员干部多样化学习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正推动教学场景从“平面化”向“立体化”、从“单向传递”向“双向互动”跃升。一是构建智能课堂生态系统。通过集成智能投影、多屏互动、语音识别等设备,实现课堂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教师可即时获取学员知识点掌握情况,动态调整讲解节奏;学员可通过智能终端随时提问、参与投票,形成“教-学-反馈”的即时循环。二是拓展虚实融合的学习场景。借助VR/AR技术打造“可触摸的历史”“可进入的场景”,如在党性教育中还原遵义会议现场,让学员以“参会者”身份感受历史抉择;在乡村振兴专题教学中构建虚拟村落,引导学员在模拟规划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场景重构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限制,更通过情感共鸣与实践参与,大幅提升学员的学习投入度与知识内化率。
以人机协同为支撑,锻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是培训任务的重要承担者,其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是培训质量的根本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并非要替代教师,而是通过“赋能”与“辅助”,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支持体系。一方面,打造智能化教学评估系统。突破传统评估依赖主观评价的局限,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对教师授课视频、学员互动记录等进行多维度分析,从教学逻辑严谨性、案例时效性、师生互动有效性等维度生成客观评估报告,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构建个性化教师发展平台。基于教师教学档案数据(包括授课时长、学员评价、教研成果等),运用知识图谱技术识别教师能力短板,智能推荐培训课程与教研课题;同时,通过智能资源库自动推送最新理论成果、典型教学案例与技术工具指南,助力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此外,建立教师成长动态追踪机制,通过可视化成长曲线直观呈现教师能力提升轨迹,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这种“评估-诊断-提升”的闭环机制,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为培训任务落实提供坚实的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党员干部基本培训工作开辟了新赛道、注入了新动能。我们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源配置上求精准、在模式创新上求突破、在师资建设上求实效,真正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培训优势、将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势能。唯有如此,才能高质量落实基本培训任务,培养造就更多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党员干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