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至5月4日,我有幸赴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青年教师科研素养提升与新媒体应用”培训班。三天的学习,既有北大深厚人文底蕴的浸润,也有前沿科研方法的碰撞,更有AI技术对科研写作的颠覆性启发。结合培训内容,我想分享三点体会。
走进北大:“未名湖畔”的文化为科研注入人文底色
报到首日,我们参观了北大校史馆。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堂匾到五四运动的珍贵影像,从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治校理念到李大钊、陈独秀在红楼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故事,我深刻体会到:北大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原点”,更是“科研精神的灯塔”。
培训第一堂课是《北大传统与人文精神》,主讲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长仁,他虽已有87岁高龄,但仍旧精神矍铄、神气十足,这种生命力和学习力正是北大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授课中,老师提到:“科研工作也要具备人文精神,真正的科研,是‘有温度的探索’——既需要工具理性的精准,更需要价值理性的引领。”这让我联想到人工智能时代党校教师被赋予的新使命:既要成为“技术赋能”的先行者,更要当好“铸魂育人”的定盘星。北大的人文精神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迭代,科研工作既要追求学术创新,更要服务于干部教育培训,服务于党的理论传播与政策解读。科研的“根”始终是对问题的关怀、对真理的坚守。
沉浸学习:从“笔耕不辍”到“智耕不殆”
本次培训以“科研素养提升”为核心,课程内容丰富,展示了科研写作新范式。而贯穿其中的主线,正是“传统方法”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结合四门核心课程,我梳理出两组重要启示。
传统方法是根基。《人民日报理论版论文写作》《课题申请之道:顶天立地的研究》这两门课,强调的是科研写作的“底层逻辑”,也就是三个关键词:顶天、立地、立言。“顶天”指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对于党校科研而言,就是要实现“小学科服务大学科,大学科服务中心大局”。“立地”指扎根实践问题,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在调研中发现政策落地的难点堵点,并提出优化建议和路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立言”指用严谨的论证、通俗的表达传递学术价值,转变文风,实现学术性与大众性的平衡。
AI技术是翅膀。《AI大模型驱动量化研究方法变化与实践》《AI大模型驱动质性研究方法》两门课,颠覆了我对“科研工具”的认知。过去写文献综述需耗时数周,现在借助KimiChat进行文本总结和归纳梳理,只需4个步骤就能提炼20篇文献的关键信息,效率提升70%;过去手动处理问卷数据既耗时又容易出错,现在通过智谱清言自动清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效率与准确率同步提升;面对访谈录音转文字、文本挖掘与分析等繁琐工作,腾讯ima等AI工具可自动提取高频词、分析情感倾向,甚至识别“沉默中的关键信息”。
回到党校:让AI成为科研写作的“智能助手”
三天的学习,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AI时代,党校教师必须适应新技术环境,转变角色定位,提升核心素质。结合党校科研工作实际,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所学。
善用工具,提升技术能力。积极拥抱AI,熟练使用AI工具和平台辅助科研,重点提升用AI助力文献检索、生成综述、搭建框架、处理数据以及优化语言的能力。
方法融合,提高创新能力。在科研写作中,既保留“问题意识—理论框架—实证分析”传统写作思路,又融入AI生成的“数据可视化图表”“政策模拟推演案例”等模块,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价值坚守,遵循伦理规范。无论技术如何便捷,始终坚守“AI是工具,而非目的”价值导向。以“技术突破不能以伦理底线为代价”“技术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作为科研写作的根本遵循。
北大之行,我收获的不仅是科研方法的更新,更是“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共生”的深刻启示。正如培训结束时,北大教授的赠言:“最好的科研写作,是‘用技术的手,写人文的心’”。我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让AI真正成为科研写作的“助推器”,让所学所思与党校使命在笔端交融,努力产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