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雅砻河谷,迎来了一股湖湘热情。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首期赴藏“小组团”跨越3000多公里,让湘江雅江的思想碰撞在山南市委党校的课堂、激荡出别样的火花。
“小组团”组队出发。 张可可 摄
2025年6月23日至7月4日,由教育长霍修勇带队的5人“小组团”进驻山南市委党校开展“造血式”帮扶。期间,开展教研活动26场次,覆盖山南市、县两级党校教职工及学员300余人次。这支涵盖党建、经济、社会工作等学科的“轻骑兵”,以“强师资”为支点,撬动智力帮扶新实践,为山南市委党校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订单式”指导激活内生动力
“小组团”成员蒋叶莎副教授为首届教学比赛作点评。
在山南市党校系统首届教学比赛暨精品课评选活动中,“小组团”专家全程担任决赛评委,对17堂参赛课程逐一点评,提出60余条优化建议,助力教师拓宽思维视野、激发创新活力。“专家不仅从宏观层面教了方法论,还对我的课程提出了具体改进建议,很受启发……”山南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王春华说道。
李伟舵教授与山南市委党校结对教师李园一对一指导交流。
为提升指导帮扶针对性,在组建“小组团”时,就重点考虑了前期参与了校(院)与山南市委党校“分包科室”“一对一结对”的教师。原来只能线上指导,现在通过“小组团”实现了线下手把手地教。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伟舵教授结对的青年教师李园,是山南市委党校唯一的经济学学科教研人员,通过12天现场指导,李园老师感到收获很大。大家普遍感到,“这种模式达到了精准滴灌的效果”。
“小组团”参加案例教学集体备课。
通过“本地案例教学开发集体备课”活动,“小组团”指导的《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加查县“党旗红遍冲草地”临时党支部为例》等4堂案例课成功落地,填补了山南本土案例教学空白。这种扎根雪域的课程创新,正是“小组团”坚持“需求侧牵引”的生动体现——既传授教学技巧,更注重培育具有高原特色的课程体系。
“沉浸式”教学推动理念更新
“这不是听课,而是思维的碰撞!”参加互动式教学示范的学员次仁卓玛印象深刻。“小组团”专家联袂为基本培训班次首创互动式教学,市委党校教师全程观摩。这种突破传统课堂边界的教育实践,赢得学员100%好评,为山南市委党校下一步开发互动式教学课程设计提供了样本。
观摩山南市委党校教师现场教学。
在山南期间,“小组团”还到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等7个现场教学点观摩现场教学课,提出了“既要讲好具体故事,又要提炼思想理论”的核心理念和30余条具体建议,助力山南教师从底层逻辑上加深对现场教学的认识。
邓志强教授为山南市党校系统教师授课。
“过去我们习惯照本宣科,现在学会用调研数据支撑观点”,青年教师罗布央增在师资培训后感慨。这种帮助教师深化教研理念认知的瞬间处处闪现。“小组团”义务送教的《党校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习近平经济思想示范课》《怎样做调查研究》等课程,正帮助山南党校系统重塑教研新范式。
“立体化”协作架设交流桥梁
“小组团”参加山南市委党校庆祝建党104周年暨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60周年活动。
在山南期间,“小组团”还与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山南市委党校共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周年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将党性教育融入帮扶实践。在西藏自治区委党校调研时,“小组团”发现两地党校在教学培训上有较好互补性,提出了建立师资互访、共建共享等协作机制的构想。
这种协作正在向更深层次延伸。“小组团”通过自治区、市、县、乡、村五个层面调研,就党校如何做好援藏工作有了更多思考。霍修勇说:“两校已通过线上实现常态化集体备课共享,未来我们将持续通过接收教师访学培训、举办专门师资班、联合研究课题等更多方式培育山南市党校系统师资;持续深化‘小组团’模式,让交流共建跨越地理阻隔。”
山南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尤刚认为:“‘小组团’模式精准破解我校师资薄弱难题,为我校教师提供了可复制的‘湖南经验’。”“此次‘小组团’帮扶非常扎实,是湖南智力帮扶山南的创新实践。”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领队白云峰对本次智力帮扶给予肯定。
智力帮扶不仅是单向输出,更是双向奔赴。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正是智力帮扶的深层价值所在,也必将在雅砻大地培育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