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麓网 > 校园文化

党校青年说 | “怀”着信仰扎根,“化”作砖瓦筑红校

来源:红麓 时间:2025-07-04 08:42:28

红麓导读:以声为舟,驶入信仰的港湾。本期“党校青年说”音频栏目,红麓邀您聆听怀化市委党校的青春回响。您听,那是八年时光里校园蜕变的回响,从板房食堂的烟火喧嚣,到智慧校园里“为党育才”的鎏金回响;您再听,那是新人接过工作证时的心跳声,“学为人师”的誓言在一声“张老师”中悄然萌发。每一段声音都镌刻着党校人的坚守与荣光。这背后,是怎样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同倾听。

1751450683661.jpg

覃莉

怀化市委党校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欢迎大家收听“党校青年说”栏目,我是讲述人覃莉,今天讲述的主题是《我眼中党校的变迁》。

何其有幸,到怀化市委党校工作8年有余的我,作为一名建设参与者、变化见证者,不仅见证了身边党校人辛勤耕耘、不懈奋斗,也亲历了校园基础设施硬件更硬、学员管理更严、办学质量更高的巨变。

见证食宿改善

2017年6月,犹记得那是遴选进市委党校上班后的没几天,省委党校一位副校长在出席我校承办的全省党校系统第十二次教学比赛开幕式后,他在朋友圈发出如是感慨:“九年前来这里,记得院子很大,树很多,房子很旧。几年过去,校园建设面貌一新,崭新的宿舍楼群、高品质的篮球场、舒适的餐厅……散发出现代气息。”对此我也感同身受。到党校上班前,来培训了两次,分别是2009年、2011年,都住在金海书苑,1间房住3名学员。换洗的衣服,晴天挂在窗外铁丝上,雨天晾在狭小潮湿的卫生间。食堂尚未建好,只能在活动板房里排队就餐。

待我来上班后,才发现变化真不是一般的大。昔日记忆中的宿舍、食堂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实用的学员楼,中央空调、电脑、洗衣机等一应俱全,还有独立阳台晾晒衣服;宽敞的食堂里整齐的餐桌一字排开,鲜美的菜品丰富多样。

见证校园更美

清晨,漫步党校,只见柏油大道延伸开去,树木葱茏、满眼皆绿,不时传来鸟啾虫鸣,一派天然。湖边听松亭伫立,亭上“松声飞翠境,池影曳微波”的对联,意境深远。拾级而上,遥见学员宿舍楼群在花草的簇拥和树木的掩映下错落有致,一轮红日从林间冉冉升起,洒在五溪讲堂上空“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几个大字上,愈发光彩夺目。

端庄的校门,先进的教学设施,井井有条的图书馆和文化馆,充满欢声笑语的老年活动中心……闪耀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光芒的智慧校园,这里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师资力量较强、培训质量较高的干部培训基地和理论研究阵地。悠悠七十余载春秋,市委党校历尽艰辛,蓬勃发展,这得益于一拨又一拨党校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见证奋进成长

怀化市委党校全面落实基本培训新要求,从教学内容转变,到教学方式升级,从科研能力提升,到咨政成果转化,一路革新,一路硕果盈枝——获评全国文明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教学专题入选中组部全国100堂精品党课,被中宣部评为优秀理论宣讲报告,著作《怀化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十讲》获评全省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5名教师被评为全省“三百工程”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全市基层党建、绩效考核、平安建设、基层理论宣讲等工作优秀单位;中央党校教授、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也被请来党校课堂讲课……一块块凝聚着不懈追求的奖牌,一个个坚实而闪光的脚印,共同写就了怀化市委党校坚持党校姓党的辉煌篇章。

从2017年到2025年,不知不觉中,“我是党校人”早已融入我的血液,刻进我的骨髓。我见证她的奋进与蝶变,她目睹我的努力与成长。我为时刻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而自豪,为与这座红色学府彼此见证而自豪。哪怕青丝添白发,我也从不后悔把青春年华献给党校事业,因为这一路走来,领导的信任、同事的关怀、朋友的鼓励,都深深感染着我,时刻激励着我,奋勇向前!


图片

张丽萍

怀化市委党校机关党委四级主任科员

我是讲述人张丽萍,今天讲述的主题是《成为党校人》。

在踏入党校校园的那一刻,心里多年的期盼终于落了地。我曾无数次想象能以学员的身份走进这里,汲取思想的养分。没想到,命运悄然转了个弯——递到我手中的,不是学员证,而是一张工作证。

初次被唤作“张老师”,心里微微一颤,虽未曾立于三尺讲台,但这声称呼就像一粒种子,落在心田,悄然生根。从此,“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如头顶的星河,既照亮前路,又鞭策着我躬身践行。

我们党校人,常有一种特别的“烦恼”。每次参加学习活动,别人一听“是党校的”,纷纷投来信任的目光。这信任,是无声的鼓励,更是温暖的期许。为了不辜负这信任,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自我加压。直到那句“不愧是党校的”赞许传来,悬着的心才化作了藏不住的骄傲。后来,为了让这“烦恼”更加地“扰人心”,我一头扎进学习里,在党校的课堂里汲取知识,在热烈的研讨中碰撞思想,在实践的赛场上检验成效……渐渐地,一本本“征文比赛”“演讲比赛”“青年学习标兵”的荣誉证书接踵而至,它们见证着我在党校的成长。

如果说,学习是前行的根基,那么情怀便是托举事业高度的灯塔。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至今仍清晰记得,初入党校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情景。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响起,全场齐声高唱:“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那一刻,强烈的共鸣直抵心灵,让我瞬间明白了“党校姓党”的分量。从那时起,一个念头便在心中扎根:如何让组织生活既有厚重的“党味”,又能焕发蓬勃的吸引力呢?带着这份思考,我从被动履职走向主动探索,把党员活动室搬到了生动的现场教学点,以党建引领打造了“红色党课志愿宣讲”品牌……渐渐地,我看到了同志们眼中坚定的信仰之光和脸上绽放的真诚笑容,我想,以敬业之心打磨专业本领,是职责所在,更是深植于心的情怀。

除了在本职岗位上追求精深,在党校这个大家庭里,甘做“多面手”亦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基本培训班次忙得不可开交?来,搭把手。社会培训班老师又告急了?快,顶上去。活动主持缺人手可咋办?我来做。后期制作你会吗?试试看呗……这些零星的“补位”,让我像一块“万能砖”,哪里需要,就默默补到哪里。

所以,每当看到工作群喜报刷屏——“全国文明单位”“全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全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心底那份“我是党校人”的自豪便满溢心田。或许,我并不是撑起这屋宇的栋梁,但我愿做一块严丝合缝的砖石,为这个“家”遮风挡雨。若有幸,还能为它添一抹色彩,那是最好不过了,因为,这便是我作为党校人的价值。

如果你也是党校人,就让我们一起携手向前吧!毕竟,“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策划/编辑:李雯

剪辑:郑佩雯(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