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麓导读:在驻村账本与教案手稿的切换中,他们用脚步丈量理论的深度;在学员困惑的眼神与顿悟的笑容里,他们领悟“为党育才”的核心要义;在智慧校园的数字屏与板房食堂的旧照片前,他们接续“党校姓党”的精神密码……“党校青年说”第五期,邀您一同走近怀化市委党校可敬可爱的青年教师。
胡强辉
统战理论教研部教师
欢迎大家收听“党校青年说”栏目,我是讲述人胡强辉,今天讲述的主题是《讲台与乡土间的精神摆渡——一名青年党校教师的三重淬炼》。
三年工作时光,弹指而过。2022年8月,我入职党校;2023年5月,承蒙组织信任,我被派往乡村振兴一线驻村;2025年4月,又重返教学岗位。这段身份的转变、场景的切换,让我对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有了更为具象、深刻的体会。
信仰高度:立根固本的政治自觉
坚持党校姓党,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初登讲台时,我常因理论功底不足而惴惴不安。驻村期间,面对村民对政策的热切追问,更让我深刻体会到:若自身有惑,何以解群众之惑?
在基层一线,我目睹了耄耋老党员将“抗美援朝”勋章赠予有关单位,见到基层干部不顾个人安危,背起群众逃离山体滑坡现场。这些鲜活事例让我体会到:信仰不是抽象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基因。重返讲台后,我将驻村见闻融入教学,当学员们与我产生共鸣,主动与我交流时,我真正懂得:党校教师唯有信仰如磐,才能为学员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学习强度:知行合一的实践锤炼
2023年5月,我踏上驻村之路。从课堂到乡村,面对陌生环境和繁杂工作,我迅速转变角色,开启“沉浸式”学习。白天,我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学方言、察民情;夜晚,我研读政策文件,记录村民需求。为解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莲子销售难题,我主动学习电商运营、品牌管理知识,联系直播团队搭建线上渠道;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我学习工程管理,协调施工进度。两年驻村,我深知学习不仅是书本钻研,更是躬身实践。今年4月重返教学岗位,为讲好社会治理课,我反复研读理论,向资深前辈请教十余次。当学员反馈“课程深入浅出”时,那些挑灯夜战的疲惫都化作了价值的注脚。
教育温度:以心育心的师者情怀
回归教学后,我坚持“三个带入”:将基层视角带入政策解读,将共情思维带入互动设计,将育人使命带入细节打磨。课堂上,学员说:“您讲的案例,让我理解了基层干部的不容易。”这让我坚信:教育的温度在于以心印心,让理论可感可亲。如今,每上完一堂课我都会反思自己:是否传递真理力量?是否回应现实困惑?是否激发学员行动自觉?因为党校教师不仅是知识传递者,更是初心守护者、价值观引领者。
三年淬炼,三重修行。信仰赋予我仰望星空的定力,学习教会我脚踏实地的扎实,教育启迪我传递薪火的担当。站在新时代讲台,我将以专注与韧劲,继续书写“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赤诚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