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麓网 > 群团工作

青青工程 | “青青工程”恰似一场“及时雨”

来源:红麓 时间:2025-08-03 15:07:54

“青青工程”仿佛带着灵性,恰似一场“及时雨”:在我对新环境茫然时滋养信心,在我为工作难题焦虑时浇灌方法,在我对成长路径困惑时指引方向。

AI技能大赛启动仪式

初来乍到:这场“及时雨”解了技能之渴

在“青青工程”之前,我就接触过AI,但它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浮于表面,渐渐让人失去了尝试的兴致。直到3月“青青工程”启动仪式上,看着AI小分队及各位学员的实操演练,我突然想到了张四梅教授课上说的一句话,你觉得AI不好用,不是AI太傻了,而是你没有掌握方法。这时的我才如梦初醒、茅塞顿开。原来,是因为我没有当好AI的主人,没有给它下达清晰的指令,我敷衍它,它自然也敷衍我。

当然,“青青工程”课程时间有限,知识点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迭代思维,让我们在学习和试错中成长。之后,我仔细阅读相关书籍、积极参加AI竞赛,还在网上找了一些直播课程进行深入学习,这也让我从一个“AI小白”逐步成长为“AI小白云”。

作为新部门的新人,工作适应期的压力曾让我倍感焦灼。AI就像我的知心帮手,当需要做一些文字整理工作时,再也不用一字一句复制粘贴,它目前已经帮忙整理了诸多资料汇编;当需要制作相关表格提交相关材料时,再也不用一笔一画敲敲打打,尤其在我担任师资班跟班老师的一个月里,它协助制作了2次集体备课的方案、提供了3次教学活动的思路、优化了结业测试的题目、丰富了跟班总结的语言;当需要了解学校某项工作情况时,再也不用一板一眼查找,我的IMA知识库实现了把知识装入口袋。

赛场淬炼:这场“及时雨”润了能力之苗

当得知派我参加教学比赛时,我既惊讶又焦虑。惊讶的是,我刚进省委党校还不到一个月,焦虑的是,我不仅是代表个人参赛,还承载着部门的期望。更为棘手的是,3月底的比赛,3月6日又临时更换了选题。也就是说,20天的时间,要完成搜素材、定提纲、写初稿、磨终稿、制作PPT、熟悉讲稿再到正式参加比赛,这无疑是一项难以攻克的艰巨任务。容不得多想,我秒切状态,进入与时间赛跑的拉锯战中。

image.png

image.png

运用AI工具制作比赛PPT

最终,我以0.1分之差与奖项失之交臂。这0.1的差距,并非说明我与参赛前辈们差距甚微。恰恰相反,它让我痛觉悬殊,更将我理论功底薄弱、心理素质欠佳等短板暴露无遗。赛后,我完成了“赛场淬炼・反思起航”的复盘总结,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与力量。

这次比赛,倒逼我把所学到的AI知识充分运用到课程内容以及PPT制作等方面,实现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提升课程竞争力。现在回过头看,原来,人的潜能在特定压力下,真的能够突破自我设限。

协同成长:这场“及时雨”聚了团队之力

在筹备AI技能大赛时,我被推选为部门参赛组长。为让公平分配激发团队活力,我们借鉴“分粥理论”,应用AI智慧将任务量化为四个模块:生成文本、生成视频、制作PPT、现场演示,大家在合作中分工,在分工中合作,在相互碰撞中增长技能,最终我们获得“最佳组织奖”。

image.png

与部门同事筹备AI技能大赛

在推进课题、课程项目时,部门成员之间不分彼此、各展所长,充分采用不同的AI工具、利用一切时间开展研讨,分享交流。

与此同时,我也积极投身专班文字撰写、五四青年节视频录制、“青青”交流分享、工会活动组织等诸多需要团队配合的工作,这让我深刻感受到,“青青工程”所孕育的“协同之力”远不止完成任务本身,团队成长源于大家“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

image.png

与“青青工程”同学交流分享

作为一名新进老师,虽未收获太多成果的喜悦,却已感受到耕耘的踏实。感谢“青青工程”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清甜甘霖”。“青青”这场“及时雨”,滋润的从来不是单株幼苗,而是一片共生共长的森林。“我们这代党校青年,既要像老党校人那样扎根红土地,又要像弄潮儿那样拥抱新时代。”愿我们在党校事业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多“双向奔赴”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