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道德力量。中国有几亿个家庭,如果家家户户都有良好的家风,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融洽,国家就能更加文明富强。
我家的家风是:
读书是起家之本
我出生在福建莆田一个小山村。莆田七山二水一分田。恶劣的自然环境只给莆田人两条出路,一条是科举,一条是经商。历史上莆田出了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南宋绍兴八年(1138)科考,莆田14人高中进士,包揽状元、榜眼、榜尊、榜幼,高宗皇帝问:“卿土何奇”?状元黄公度答“披绵黄雀美,通印子鱼肥”,榜眼陈俊卿却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皇帝笑曰:“公度不如卿”。从此“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响彻宋庭,遍传天下。这个千年古训,成为历史上莆田学子的座右铭。
父亲由于劳累过度,在我6岁那年,因病去世。全靠我母亲一人把我姐弟4人拉扯大。我母亲没有文化,但她懂得读书的重要,读书明理,读书励志,知识改变命运。曾国藩曾说过:“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由于家穷,没有能力供我们姐弟四人一起读书,家里省吃俭用只能供我大哥一人读书。我大哥读完中学,为减轻家庭负担就没有继续深耕学业,选择了回村工作,担任了村里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村民谋福祉,深受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后调到莆田县(现改为市)一中担任党支部书记。由于家庭困难,我大姐和二哥没有上过一天学,大姐跟母亲在家务农,二哥去参军,当一名部队养马场的饲养员。我从小也没有上学机会,上山打过柴,放过牛。1949年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我才有读书的机会。在全家人大力支持下,我顺利地从小学念到大学毕业。记得我上高一时,由于没有钱交学费,我母亲挑一担70—80斤的稻谷从家乡大东村出发,经过江口镇,步行几十公里才挑到涵江区水运码头上船到莆田。当她把稻谷挑到莆田二中大榕树下,看她累得满身都是汗,我心疼得很,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努力学习,今后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得到一份好的收入,以减轻家庭负担。皇天不负有心人,1961年我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1966年毕业,先到6939部队农场锻炼一年八个月,分到常德一中任教近两年,后调到常德师专(现湖南文理学院)任教两年,1993年调入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任教,到现在整整50年了!实现了我的人生理想,成为祖祖辈辈第一个大学生,成为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经常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教育勉励儿孙,在我言传身教带动下,读书已成为我们家的一个习惯,儿孙们把读书学习作为人生的必修课,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我们家从原来的5口之家发展到现在已成为80多人的大家族,其中每十人中就有一名大学生,大学毕业的都能找到相适的工作。有了工资收入,摆脱了过去贫困的面貌。更可喜的是,读书继世,从不间断。
拼搏是发家之本
莆田的第二条谋生出路就是经商。自古以来,莆田人为了谋生,不少人远离家乡,到海外拼搏。我们家乡是远近有名的“侨乡”,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莆田人。俗话说:“无商不富”,莆田有的人很富,就是靠经商发了财。改革开放以来,有150万莆田人到国外做生意,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每年保守估计赚外汇折合人民币已超出8000亿元。90万莆田人在国内做生意,他们的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莆田有“鞋城”之美称,年产莆田鞋13亿双,已超过耐克。莆田不产石油,只是石油的搬运工,却占全国加油站六成以上。莆田不产木材,但全国百分之九十的木材控制在莆田人手里。莆田不产矿石,但占全国珠宝生意市场的八成,十个珠宝商,八个莆田人,等等。
闽南有首歌叫“爱拼才会赢”。我家祖祖辈辈都有拼搏精神,我母亲就是拼搏精神的典型代表。她每天起早贪黑,努力拼搏,干男人干的活,如犁田、耙田,全靠她一个人撑起一个家。随着改革开放,走出国门成为潮流,我们家族也有十几个儿孙离开家园,有的到巴黎打工,有的到阿根廷、南非开超市。他们秉承祖祖辈辈吃苦耐劳和拼搏精神,在国外打拼。
幸福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也不是别人的恩赐,全靠自己打拼出来。这些儿孙在国外打拼,赚到了一些钱,他们就回老家盖新房或者到城市买套房。可以说,现在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勤俭是治家之本
忠厚节俭,勤劳为本。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之美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我家世世代代勤俭节约,我母亲是勤俭持家的能手。一粥一饭思不易,一丝一缕念维艰。她经常教导我们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注意节约每一粒粮食。在母亲的教导下,节约已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我们的节约行为也无声地影响着子女儿孙。餐桌上掉下的饭菜,孩子们都会自觉地捡起放进嘴里。我们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为国家节省资源。过去我们穿的是补丁打了又打的衣服,叫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小时候,我几乎没有穿过新衣裳。我穿的衣服,基本上是大哥二哥穿过的,经过母亲的缝补再给我穿。现在我们的生活大大改善,无需再去穿带补丁的衣服,但勤俭节约的精神不能丢。我们懂得,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是败家子的表现。坐吃山空,只有勤俭节约才能致富。勤俭不是小气,关键是不浪费,该花的钱不省,不该花的钱尽量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用勤劳的双手,才能描绘出发家致富,幸福家庭的美景。勤俭节约已成为我家的风气。儿孙们在老一辈勤俭风气熏陶下,讲文明,讲道德,不跟别人攀阔气,不跟人家比吃穿,生活向低标准看齐,工作向高标准看齐,只跟别人比对国家的贡献。
行善是兴家之本
做人最重要的是人品,家风最重要的是积德行善。《易经》指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善之人,做善事,结善缘,生活必然处处顺心,家庭自然和谐融合。百般算计,不如积德行善。处处刁难,不如与人结缘。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家风。厚德可载物,厚德可承家。以德传家,是兴家之根本。一个优秀的家庭不在于留给孩子多少财富,而是能留下多少人生的智慧。家风正,再穷也能发家,家风不正再富也会败光。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不是财富,不是人脉,而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家风。
我家信奉付出为乐,吃亏是福的哲学,本着心存仁慈友善,厚道做人,严己宽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宁愿自己千般苦,乐于他人作嫁衣。这就是我们家风逻辑的一个特色。
我母亲以菩萨心肠著称,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她为人厚道,仁心慈善,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她经常接济一些流浪乞讨或缺吃少穿的人。每年腊月二十八,是我家乡的施舍日,这一天乞丐或残疾人都会集中到江口大桥上等待别人的施舍。我母亲总会拿一些米或零钱,到江口大桥上去救济他们。母亲的行善,给我们晚辈起了表率作用。
我是湖南第一个办逻辑函授的成员之一,每年都会拿出来一部分招收函授学员的收入奖励优秀的学生,也会帮助家庭困难的子弟。怀化有一个来党校学习的学员得了癌症,我得知后给她邮去5000元。新冠肺炎刚开始,口罩是“一罩”难求,我尽力买到二百多个口罩,留下几个家里人自用,其他都送给了学校。每次扶贫捐款,我总是走在前面,为国家排忧解难。我儿子也经常做善事,有一年他资助了湘西三个贫困学生的学费。家族成员只要碰到行善,都会积极去做。人行善事,天必佑之。一个家庭若想兴旺发达,就要行善积德。
(来源:红麓 作者:陈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