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麓网 > 文化建设

家风故事②|言传身教传家风

来源:红麓 时间:2024-10-08 08:37:20

如果有一趟时光列车可以带我回到过往,我定希望它能载我回到童年,回到爷爷家的土砖房,回到正跷着二郎腿、坐在堂屋里叼着大烟斗给我说故事的爷爷身旁,给他捶捶肩膀,帮他放放烟丝,为他描绘一下新时代的发展……

爷爷出生于解放前,祖上一直务农,家贫如洗,没念过几天书,却会写不少字,在他20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年轻时当过生产大队大队长、村支书,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我出生的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开始迅速发展,爸妈跟着时代的潮流外出南下打工谋生,我从小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记忆中的爷爷是家里的权威,话很少,有一股不可冒犯的威严,一米八的个子显得更加正气凛然。

爷爷的一生虽未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却用一生诠释着共产党人的信仰,坚持艰苦奋斗,坚守廉洁自律底线,不拿一分一毫公家的东西,并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他的子孙后代。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小时候的我比较挑食,每次上饭桌看到没有自己喜欢吃的菜就会吵吵闹闹不吃饭,或者在饭桌上挑挑拣拣只夹自己爱吃的,饭也不吃几口,为此没少惹奶奶生气。而爷爷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连掉在桌上的饭粒,他都要捡起来吃,即使是刚做好的饭菜还有很多,他也会默默地把那些剩饭剩菜一点不剩地吃完。

起初我非常不理解爷爷的行为,直到有一天早上五点,天还没完全亮,爷爷把我从床上叫起来,迷迷糊糊的我被告知要和他一起去田里插秧。当时八岁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插秧,以为就是在田里打赤脚玩耍,兴高采烈地就跟着去了。我们先是到了一块秧田,把秧苗拔出来一扎一扎地捆好,然后运送到自家田埂旁边,再一棵苗一棵苗距离均等地种进田里。由于我的挑食,早上并没有吃早餐就出发了,到了10点左右,我便又饿又累,哭哭嚷嚷着要回家吃饭,爷爷没有理会我的哭闹,只是平静地说:“田埂旁边有两块饼还有水,你吃了再过来。”于是我便不敢再说话,吃过馒头后硬着头皮继续插秧,直到正午的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我的脸也被晒得通红。当天中午,我大快朵颐地吃了两碗饭,便昏昏欲睡过去,等醒来已是傍晚时分。此后,爷爷每一次巡视秧苗、除草都会带上我,到了七月份收稻谷的时候,我主动提出要帮忙。此后只要吃饭,我都会很积极,觉得每一口饭都是甜甜的。

后来爷爷和我说:“以前农民的日子很苦,家家户户都吃不上饭,只能吃野菜和红薯。现在的生活虽然好了,但饭菜不是用来浪费的,我们要节约每一粒米,珍惜每一份劳动,你也要多多吃饭,才能快快长大”。我见证了这一批稻谷的播种、成长、成熟与收获,中间有过泪水、有过汗水,但更多的是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

廉不言贫,勤不道苦

说到以前的艰苦岁月,我的父亲深有感触。在我印象中,父亲从来不吃红薯,倒不是说他从没吃过,而是因为吃太多。爷爷育有子女六人,小时候姑姑因为一场病过世了,还剩下父亲兄弟五人。父亲每每回忆时都会说到,那时家里很穷,有多穷呢?穷到家里饭锅只有表面上一层白米饭,剩下的都是红薯,爷爷规定这层仅有的白米必须给太公和太婆两位长辈吃,其余晚辈吃里面的红薯,以至于我父亲在成家之后,便再也不吃红薯。伯伯也曾回忆到,当时爷爷作为村里少有的党员又是生产大队大队长,家里晚辈其实是可以吃上白米饭的,后来当上了村支书,虽然官不大,但是在我们那偏僻的小山村还是有些权力,说得上话。但他从来不用手中的权力给自己谋福利,遇到求办事来送礼的都一律拒绝。他始终教育子女,要走正道,要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让生活变得好起来。

爷爷总是把“不能违背本心”挂在嘴上、放在心中。晚年时,他时常和孙辈们说道:“以前或许别人会觉得我傻,你父亲叔伯可能也曾怪过我,怪我没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但是我不后悔,我手中的权力都是村民给的,他们选我就是相信我,我不能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也不能违背自己的本心,日子苦着苦着,现在不就甜过来了嘛”。

而我也总会趴在他的腿上说:“爷爷,是的呢,以后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甜。”这时爷爷满脸带着笑意地看着远方,提着烟袋,深吸一口烟说道:“新中国好啊,我们祖国会越来越好的。”

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

爷爷的洁身自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族的每一位成员,他除了要求自己做到清廉节俭,更不许自己家人走“旁门左道”。从小爷爷就非常关心我的学业,可能是由于自己没念书的遗憾,他对孙辈总是寄予厚望的。我印象中最深的一件事,当时的我在镇上读完小学六年级,面临着小升初的选择,一个选择是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继续留在镇上读初中,离家近但教育质量堪忧;另一个是考去市里,读市里的重点初中。由于我父母常年在外,对我的学业关注度并不高,最简便的处理方式就是让我同村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留在镇上,至少他们不用操心。但爷爷并不这么认为。有一天下午,爷爷兴冲冲地推开家门朝我说道:“满孙,我听镇上的刘爷爷说,她家孙女要去市里考初中,市里好得很咧,以后能考上大学的,你也去报名吧。”可能是不想看到爷爷失望的神情,我满口答应了下来,也不管自己能不能考得上。后来爷爷与父母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后,便带着我去别人家开始学习补课,准备各种报名材料,里里外外跑来跑去。但事与愿违,最终我还是以一分之差落榜了。出成绩那天,爷爷守在家里红色座机旁边一整天,生怕错过一个电话,我也很紧张,平时一天不着家的我,那天老老实实在家待着,他接过电话后,神情有些失落,言语也不由得加快了,反复确认了好几遍才罢休。

后来,村里的人听说这件事后纷纷来到爷爷家,一方面对我落榜表示惋惜,另一方面帮着“出谋划策”,看怎样能让我继续读市里初中。有人说,谁谁家的儿子就在这所学校当老师,去拜访一下;有人说,这个学校一分成绩就是一台空调的价格,多出点钱买进去;也有人说,认识这个学校的领导,可以去帮忙打打招呼。爷爷只是听着,不停地抽着他的烟袋。良久,他说:“没考上就是没考上,要我去送礼打招呼是不可能的,共产党员不能有这种腐坏的风气,我孙女年纪还小,大不了再读一年去考,她一定可以考上的,你们不用再说了。”于是,我便复读了一年,这一年中我始终没有忘记爷爷对我的叮咛,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学习要勤奋,做人更要自律,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心安理得。第二年,我如愿考上了市里初中,还记得当时爷爷笑得嘴巴都合不拢。

如今爷爷已经去世十五个年头,我也已研究生毕业,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了邵东市委党校的一名老师,并且将终身在党的教育、培养与监督下成长。

好的家风就像是一盏灯,伴随我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稳重,也总是如蒙蒙细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细细想来,爷爷的爱惜粮食、严以律己、刚正不阿是对廉洁自律的坚守,更是一名老党员的信仰追求。爷爷没有给我留下什么价值连城的传家宝,也未曾对我讲过大道理,但爷爷的言传身教一直都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作者:肖媚【2024年春季学期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党性教育师资培训班学员、邵东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