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麓网 > 工作观点

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化地勘单位改革

来源:红麓 时间:2024-11-01 17:13:17

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强化公益性”的要求,放在单位肩上,就是数十年为之努力的改革目标任务。2014年以来,湖南地勘单位围绕“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将以“强化公益性”为导向,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强化地质公益属性,抓好改革落实。

一是做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从湖南保有的资源储量看,“缺煤无油少气”是基本格局,而钨、锡、铅等21种矿产的预测资源量居全国前列。全省32个有影响的大中型矿山中,存在资源危机的矿山达25个。以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为例,要大力发展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等制造业集群,这些重点产业所急需的矿产资源供应量明显不足。

在当前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复杂的背景下,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需立足我省矿产资源禀赋,以当前国家和湖南紧缺的锂、锑、锰、黄金等重要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增储上产为目标,打好新一轮找矿攻坚战,不断提升重要矿产资源自给率,做到“家里有矿,心里不慌”,助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近年来,湖南省地质院助力平江县成为全国七大金资源基地之一。今年以来,提交了新能源矿产资源锂矿资源量400万吨,锰资源量650万吨,备案金资源量150吨。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全院优选18宗矿权,无偿划转至省矿产资源集团,支撑服务我省打造万亿矿业产业集群,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做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力军。省地质院将发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矿涌水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力军作用,积极参与液体、气体、固体、辐射等各类污染调查监测和评估,积极参与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保护,守护“一湖三湘四水”,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加大地热能、干热岩、铀矿等绿色清洁能源的勘查与研究,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调查研究,主动服务湖南“双碳”行动。

近年来,省地质院成功申报洞庭湖山水工程和邵怀、郴衡矿山修复示范工程,争取中央向湖南的专项补助资金26亿元;完成洞庭湖、长株潭、重点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环境调查评价。参与的益阳市大通湖生态修复项目获评中国山水工程典型范例。在开展生态修复保护过程中,从源头开始加强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服务,为“美丽湖南”建设提供地质方案。

图片1.png

图片2.png

临武三十六湾矿区癞子岭修复前后对比图

三是做经济社会民生的常备军。省地质院将加强省矿山地质应急救援技术中心基地建设和核应急能力建设,持续开展抗旱找水,解决临武三十六湾矿区癞子岭修复前后对比图饮水困难地区群众安全饮水问题,筑牢地质服务防灾减灾救灾安全屏障。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研究,提升地灾监测、预警和响应处置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平安湖南”建设贡献地质力量。面向省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国土空间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优质的地质技术咨询与指导服务。

图片3.png

在资兴八面山地灾点开展灾害调查

图片4.png

为干旱地区人民解决生活和灌溉用水问题

图片5.png

开展土壤污染分析测试现场采样

近年来,通过地灾调查和风险评价,为全省120个县市区提供汛期地灾实地排查、应急处置,协助转移1万余人,保障人民生命与经济安全为干旱地区人民解决生活和灌溉用水问题饮水和近3万亩农田生产用水难题,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人民找水队”;开展全省地质旅游资源普查,为韶山在资兴八面山地灾点开展灾害调查和防治时找到可供开发利用的温泉资源,助力韶山红色旅游;为长沙地铁、长沙地标性建筑九龙仓、长株潭城际轨道等重大工程完成地质工程勘察、地下桩基施工,黄花机场扩建工程中深层地热勘查等。

时代在召唤,使命在呼唤。进入新时代,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地质工作承载了更多的光荣与使命。省地质院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继续推动从“瘦身”到“健身”的改革转型,以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助力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余艳 湖南省委党校省直处干班第五期学员 湖南省地质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