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因感恩而璀璨,因知足而恬淡。我拥有一个四世同堂、和谐美满的家庭,此生所经历的幸福与爱意,皆汇聚于一个“缘”字之中。这份缘,源于我们身处这国泰民安的盛世,更源于我们家对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俭朴素等美德的坚守,以及对国家忠诚、对事业热爱的精神传承。
以孝为先,敬老爱幼显真情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要铭记在心,更要付诸行动。
我的父母是1956年在省团校学习时相识的,他们相爱相伴走过了64年。在我的眼里,他们一辈子相濡以沫,恩爱有加,是最和谐的一对。记得我小的时候,一家三代同堂,包括奶奶、父母和我们三兄妹,共六口人,租住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虽小,但洁净温馨,爱意浓浓。父母亲外出上班时,由奶奶管家,照顾我们三兄妹的生活起居。然而,不幸的是,奶奶因突发脑溢血导致中风,失去知觉,长期卧床不起,无法用语言交流,在病床上躺了近4年。是父母亲和外婆想方设法为奶奶积极治疗,不离不弃地精心护理,让奶奶得以安静且有尊严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我的父母亲步入80多岁的高龄后,身体逐渐衰弱。2015年母亲不幸摔伤,身体五处骨折,导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2016年父亲又突发心梗,身体每况愈下,四年间13次病危住院抢救治疗,他们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相互照顾,相互鼓励,尽量不给儿女添麻烦。退休后的哥哥姐姐轮流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悉心照料父母的起居饮食,确保每餐营养均衡,精准安排每日用药,我尽管还在工作,但无论工作多么繁忙,身心如何疲惫,始终会在工作之余,给予父母亲宽慰,嘘寒问暖,体贴入微照顾他们,为哥哥姐姐分担家庭的重担。
在父母眼中我是孝顺女儿,在公公婆婆面前我又是孝顺媳妇。我于1986年成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公公婆婆在一起生活了31年。在家庭中,晚辈孝敬长辈,长辈疼爱晚辈,一家五口人和睦共处。婆婆为人直爽热情、善解人意,不顾年老体弱,主动承担家务,照顾孙子,支持儿子儿媳全身心投入工作。公公于1995年中风瘫痪,在随后的8年时间里,我们夫妻和婆婆对公公进行精心护理,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为了照顾好瘫痪的公公,我学会了拔针、推拿等针灸技巧,还学会了理发,给公公换药,每隔十天半月,为公公理发、梳理,为了避免公公长期卧床生褥疮,我们夫妇俩协同婆婆,每天都要为公公翻身、按摩、擦洗。遇到公公肠胃不好的时候,一天要多次为公公清洗身体。由于我们精心护理,公公虽然生病在床,但坚持与病魔抗争。婆婆常对她的亲戚、同事和邻居说:“我有一个好媳妇,比女儿还亲,真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家得到了很好地传承,尤其是敬老爱老的家风,在我家得到了充分体现,并赢得了单位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友邻的交口称赞。这种家风无声地教育和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也为我们家赢得了诸多荣誉,包括“校(院)五好文明家庭”和“省直机关五好文明家庭”的称号。2006年,我个人也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踏实勤奋,爱岗敬业讲奉献
勤奋是成就事业和家庭幸福的基石。勤奋努力,不懈奋斗是我们家一以贯之的家风。我的父亲,在党校辛勤耕耘六十余载,他虽不善言辞,但骨子里却透露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满腔的工作热情。年轻时,他听从组织的召唤,频繁下乡,投身于土地改革等历史洪流中;从事团校、教务处、机关党委、工会等部门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就像一颗螺丝钉,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发光发热,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他的一生,是对工作的勤勉与忠诚的写照。父亲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心系党组织,嘱咐我们兄妹代他交纳2万元党费,表达一名老党员对党和国家的赤诚之心。我的母亲在市机械工业企业担任厂长和书记,带领企业职工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事业,是当之无愧的机械行业“女汉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以及他们勤奋努力的品质,影响并激励我爱岗敬业,追求卓越,以饱满的热情、勤奋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以“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为标准,积极进取,默默奉献。
在校办机要科工作期间,我每年经办、收发、传阅、上交的文件资料多达上千份,从未出现任何差错。学校每年接收的上千份文件、档案,我都进行了合理分类和规范整理,以保证学校历史资料的完整性,我经常利用寒暑假等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我们利用长期保管使用的几千册文件、档案,为全校师生员工以及全省市州党校提供了资源共享服务。由于我在机要档案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上级主管业务部门的肯定,并获省直单位机要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调至函授学院,从事办公室综合科兼财务出纳工作,在做好办公室日常事务外,严谨细致认真对待财务工作,严守财务纪律,做到廉洁自律,管账用钱厉行节约,账务清楚无差错。
担任离退办副主任后,我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和责任,尽快适应新岗位的要求,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进取的精神与全体同志一道,为校(院)400多位离退休老同志服好务、办好事,做老同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给老同志送关怀送温暖,每年到医院慰问老同志百余人次。
在做好送温暖工作的同时,我们经常组织有益于老同志身心健康的活动,创立了科研、书画、摄影、诗词、歌舞等12个兴趣小组,让老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位老教授在书画班微信群里说:“书画班就是你们多年来的创意和开了个先河。老同志参加全省老干部书画作品展,书画班的作品已成为离退休办的一个招牌,文艺汇演也不例外。感谢你们的指导、帮助和付出。谢谢!”
我对老同志怀有深厚的感情,把老同志视作亲人,把老同志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特别是对身边无子女的留守老人,我给予了更多关注。经常登门看望孤独的老同志,为他们拍照,方便他们领取每月的社保工资,主动帮他们购买特门药物,送过年过节的物资、购物卡等。只要老同志有需求,我随叫随到。
记得有一次,学校一位老干部突发疾病,当时他情绪非常激动,在他身边的老伴感到很无助,于是打电话给我。一接到电话,我立马放下自己的事,快速跑到他家中进行安慰,耐心听取他的倾诉,并努力缓解他的情绪,给他打水、喂药……事后,他的老伴感慨地说:“黄平是我见过最有责任感的人,无论在什么岗位,她都是最棒的。” 在老干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十多年,我深得老同志的厚爱,赢得学校和老同志的一致好评,被评为省直老干先进工作者,荣立三等功3次。
我的儿子在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大学毕业后从军入伍,在武警消防部队,从一名士兵成长为一名消防救援干部。17年来,一直在一线工作,坚守在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踏实工作,当好“安全守护神”,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业绩,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指挥员等称号,荣立三等功等荣誉。
和睦相处,四代同堂情深长
家,是温馨的港湾,和睦的家庭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石。我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家中老母亲健在,一对4岁多的双胞胎小孙子,聪明活泼可爱。近年来,九十高龄的老母亲一直与我同住。我和哥哥姐姐都格外珍惜陪伴母亲的日子,每逢周六,我们兄妹一大家人便齐聚我家,陪母亲叙家常,回味往昔,或是陪她打麻将娱乐,热情接待她的老同事来访;天气好时,陪她外出散步。在节日和纪念日,我们安排去农家乐休闲,带母亲浏览了大围山、桃花岭、植物园、西湖公园等地,让她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景;我们漫步于长沙老街,感受城市的变迁;前往清水塘、烈士公园等地,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也参观了建党一百周年成就展;参加社区重阳座谈会、最美的母亲、手工插花等活动,尽可能让母亲心情舒畅。2021年6月28日,母亲荣获了西湖街道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今年6月28日,是母亲光荣在党70周年纪念日,母亲的光荣,是儿女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代又一代优良传承,给我们家带来了喜气和福气。2019年12月我们家喜迎一对孙儿,一位老教授为我们写下一副对联:“家国呈祥金时伟业亮平生天降双任旻达明”。两个孙子的降临给我们家带来无比的幸福和欢乐,给我们生活增添了多姿色彩,也给我们增加了培养孙辈一代的责任。
儿子儿媳在外地工作,因工作繁忙无法照看小孩,为了支持儿女的工作,减轻他们的压力,亲家为大家舍小家,放弃了自己原先的兴趣爱好和熟悉的环境,从外地来到长沙,和我们一起全心全意照顾孙子。4年多时间里,我们与亲家一直和睦相处,为了培养教育照顾好两个孙子,两家人互相沟通、互相信任、分工明确。如:外公负责驾车送学、爷爷负责采购食物,外婆承担做饭菜任务,奶奶做好家幼联络……每逢周末、节假日,亲家和我们一大家人相聚一堂,各尽其能,其乐融融!
在我们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两个孙子健康快乐成长,得到了幼儿园老师的喜爱,被赞为聪明、活泼、大方、能干、懂事的孩子。荣获“最佳实践小能手”“阅读之星”及“全勤宝宝”等称号。我们用深情的爱陪伴孩子,以优良的家风引导孩子,鼓励孩子一直向前,一直向上,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注重亲情的陪伴与相互尊重,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是我们家风的底色,为我们和睦幸福的家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