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麓网 > 读者天地

党校记忆 | 旗帜

来源:《湖南党校》报 时间:2024-04-17 18:33:58

初次见到李老是在春末的午后。窗外香樟郁郁葱葱。原本很安静的走廊上响起一声声迟缓却有力的脚步。渐渐地,脚步声在办公室门口停住了,我循声抬头,看到了一位银发老人。他呼吸急促,略微有点喘,但是眼睛炯炯有光,深邃而坚定。

“您好。请问您有什么事情?”我站了起来,满腹疑问。

“你是小刘吧?”老人走近一步。

“是的。”我应声,准备搬把椅子过去。

老人却摆了摆手,表示不需要坐下。

“您好,我刚来不久,请问您是……”我有点尴尬。

老人却笑呵呵的:“我是你们报纸的忠实读者。看了你在报纸上的文章,觉得写得很好。”

这简直是受宠若惊,我红着脸:“不敢不敢,哪里哪里,谢谢!谢谢!”

老人从拎着的袋子里找出一个信封和几张稿纸,一起递给我:“这是我写的一篇文章和给你的一封信。本来我是想让老干处的同志转交的,我80多岁了,爬你们这个楼还是有点费劲的。但是想来想去,还是不麻烦他们了,他们工作也忙,我来亲手交给你。”

我双手接过:“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老人似乎更加高兴了:“那好,稿子请你好好看看,我也不打扰你工作了,我先回去了。”

“您慢走。”他再三不让我送,我只能目送他到楼梯拐角。

他的背影有点颤巍巍的,背脊却是笔直。

看着办公桌上那张薄薄的信封,我内心雀跃,这是目前为止收到的唯一一封读者来信。小心地拆开信封,抽出那张小小的、薄薄的便笺纸,这竟是一封手写的短信!



图片


小刘同志:

送去文稿请审阅,如不能采用,请退回原稿。此稿在外面打印,时间已久,没有留存电子版。

你写的文章很好,清新、活泼、生动,通过街谈巷议形象地讲了人民生活大变化,是一篇好文章。希望今后多写,收获新的进步。

此致

敬礼!

李传友

2019年4月9日


然而,对这个名字我却并不熟悉。我轻轻把信折好、放回信封,夹进获奖证书里。然后又仔细地通读了一遍那篇文稿。决定拿给主任看一看。

“主任,这里有篇投稿,是一位老同志送来的。您看一看。”

“写得如何?”主任接过稿纸,习惯性地问道。

“视角独到,文字朴实。只是和我们报纸目前的栏目需求不太一样。”

主任一边翻看着一边说:“可以加个新栏目,用上这篇。”

“李传友?!”主任看到了落款说道,“这是老校委、老教育长!他亲自送来的?”

“是的。”

从主任办公室出来,我又再次读了一遍文稿,打算过会儿给李老回个电话,把文章即将刊登的消息告诉他。

几天后,刚刚下班的我再次见到了李老。银发被晚霞镀上了一层浅金色,精神矍铄地站在“实事求是”校训碑前。

“小刘同志,你好呀。”

“您好,李老。”

“接到你的电话我很高兴,但我心里还是不踏实,想问清楚。”

“您放心,您的文章已经确定会刊登在下一期的报纸上。我们已经准备排版了。”

“就是这个确定刊登的问题不踏实。”

李老走近一步问我:“我的文章准备登在什么栏目?”

“第四版《知古鉴今》。”

“以前报纸没有这么一个栏目。”

“是的,这次特意新开的。”

“不是因为我的身份你们特意开后门刊登我的文章吧?”

“当然不是。我们向来是以文章质量为先。您写得很好,看得出花了很多心思研究。”

“真不是?”

“真不是。”

看得出,李老松了一口气,严肃的面容也开始缓和,从随身的袋子里又找出几张稿纸:“那就好,这是你托老干处送回来的稿子,我这几天仔细修改了几遍,原先有几个地方表述模糊,不太好。麻烦你再看看。请你斧正!”

我双手接过:“老教育长,您真是太严谨了。”

“我们是校报!是党媒啊!为校立言!为党发声!半点都马虎不得。”李老说得郑重其事。

“您说得对。”我心悦诚服。

李老依旧不肯让我送,颤巍巍地走在晚霞中,依旧背脊笔直,慢慢融入办公楼前坪旗杆的影子里。

9月,暑热还未散。刚开学,我就听到了李老因病去世的消息,深感震惊。慢慢地,从同事的口中、从校园网上、从新闻宣传里,点点信息汇聚,让我拼凑出了印象中那位背脊笔直的老人。

李老因病去世后,他的老伴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24本日记。1953年5月29日,他在日记的开篇这样写道:“我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也是个有热血的青年,要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克服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树立前进的新型的革命英雄主义,将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1956年12月2日,组织找他谈话,通知他将被派到望城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回到家,他在日记中告诫自己,要“像党的眼睛一样,到群众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不辜负党的培养教育”。1961年除夕,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除夕,买了4个菜,花了13元……今年是我和冬英结婚7年。”2019年3月27日,他写道:“迟早有离开人世的一天,用不着忌讳,趁早留下遗嘱,请谨记:1.向中组部交特殊党费10万元;2.图书全部保存,留给孙辈使用……”

2016年5月30日,在校(院)中心组(扩大)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会上,他的发言是这样的:“党员干部要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对人民群众常存感恩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

2017年6月,他将新写的书《心声2》赠予党校图书馆。

有老领导回忆道:“李老曾是我的领导,他一次在跟我谈到如何做群众工作时说,‘到老百姓家中坐板凳时,不要吹灰’,这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我心里,他是一座无形的丰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再次展开那张泛黄的信纸,见字如面。总有这么一群人,生活中朴实无华,精神上却能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猎猎风起,他们把自己活成了一面面旗帜。他们热爱党,热爱党校,背脊笔直的底气是忠诚!是信仰!

我,我们,正成长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