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麓山求是讲堂第37期成功举办。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王跃文以《我的乡土文学叙事》为题作学术讲座。副校长(副院长)张思京教授主持讲座。
王跃文认为,乡村中国是最大意义上的中国,这是由乡村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几千年的文化根脉决定的;写好了中国乡村就写好了最大意义上的中国和中国人。王跃文从日常叙事,静水深流;史笔为文,史观不拘;辞气简素,雅俗参差三个方面分享了他的乡土文学叙事方式。
王跃文指出,作家的写作笔法,客观上就是作家的人间态度。他的乡土文学叙事从容、徐急有度、沉静舒缓,有意避免了过于戏剧化的情节描写,而是依从于那方山水的生活自然逻辑,尽量在白描中写出生活的宁静与艰难、清晰与复杂、细小与宏大、恒常与骤变,表面波澜不惊,实则静水深流。
王跃文认为,“史笔为文”并不是概念化图解。以《家山》为例,明线是沙湾村的日常生活,伏线或背景是百年中国变局。大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历史风云都在沙湾土地上翻卷。国家民族紧急关头,沙湾子弟们或奋勇争先、前仆后继,或忍辱负重、坚韧不屈,表现出应有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民族血性。
王跃文表示,他的文学语言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国古典文学,二是民间生活语言,从而能做到语体色彩比较丰富,有典雅的书卷语言,有鲜活的民间语言,有旧时的官文语言,有时人的书信语言。一切都不刻意,因人因时因事而自由转换,总体风格是简素。他特别强调,民间语言的文学性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老百姓因为经验世界和知识世界的限定性,通常喜欢用他们熟悉的事物来描述眼前的世界;又因为老百姓的词汇局限于其生活空间,他们说话天然地会借助兴比赋的手法,反而让民间语言变得生动、形象、朴拙,元气充沛,天然生发出文学性。
张思京在主持讲座时指出,文学在意识形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意识形态中最为活跃的环节,因为它能用艺术化的形式,揭示历史的真实、政治的真实,历史的本质、政治的本质。跃文同志的乡土文学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鲜明的湖湘特色;他的作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从而能够做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跃文同志的作品对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资源价值;通过今天跃文同志的讲解,让我们更进一步坚定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主体班学员、研究生学员和教职员工约200人参加活动。讲座结束后,王跃文为部分读者签售新作《家山》。